知行格第224日

每日国学感悟:

话题:

墨子应用主义: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

正文:

诸子百家,儒道墨三家最大。今论墨家,谈墨子的应用主义。

先谈儒墨之别。读胡适《中国哲学史》,从中总结出几条区别:

孔子提倡一个理想的目的,墨子则寻求一个“所以为之若之何”的进行方法。孔子说的是一个“什么”,墨子说的是一个“怎样”,这是一个大分别。

儒者说一个“什么”,墨子还说一个“为什么”。儒家之议论,偏向“动机”,即“居心”。墨子则处处要问一个“为什么”。

就此而言,墨子学说更有实际意义。

知道了“为什么”,才能知道“怎样做”。墨子有一个举例是,造一所房子,先要问为什么要造房子。知道造房子是为了“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就可以知道怎样布置构造才能避风雨寒暑,才能分别男女内外。

胡适先生分析说,知道那事物的用处,方才可以知道他的是非善恶。为什么呢?因为事事物物既是为应用的,若不能应用,便失了那事那物的原意了,便应该改良了。

我的理解是,知道了做事的因,才能知道怎样做事。比如,知道了读书的用处,便能知怎样读书。我的理念是,读书是为了获得智慧,开阔视野,健全人格。明确了这个目标,便能有的放矢,循着这个目标上下求索,虽千回百转也能知道去哪里。若读书方式偏离了这个正轨,那就知道了要改良,就能不断优化、精进,达成目的。其他方面,亦复如是。

墨子说:“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兼爱下》)” 这是说,能应“用”的便是“善”的;“善”的便是能应“用”的。

这就是墨子的应用主义,又叫“实利主义”。儒家说:“义也者,宜也。”宜,即“应该”。凡是应该如此做的,便是“义”。墨家说:“义,利也。”(《经上篇》)便进一层说,凡事做了有实利,即是“义”。比如,儒墨都反对战争,但原因不同。孟子反战是因其“不义”,墨子反战,是因其“不利”,所以“不义”。

真“知识”,在于能把这些观念来应用,这就是墨子哲学的根本方法。

墨子认为,论什么理论,什么学说,须要能改良人生的行为,始可推尚。

余以为,这种实利主义,才是实实在在的真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不能实用,那便没用。满嘴仁义道德,没有用到实处,那便是伪君子。平时纸上谈兵,不解决实际问题,只是腐儒。“平生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如此,又有几分用处?

墨子的应用主义,与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很相似。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道却不践履,就不是真知。躬行君子,才是真君子。良知所在处,知行即一体。

但是,阳明与墨子也有不同之处。阳明偏向“良知”一方面,故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著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墨子却不然,他的是非的“准则”,不是心内的良知,乃是心外的实用。简单说来,墨子是主张“义外”说的,阳明是主张“义内”说的(义外义内说,见《孟子·告子篇》)。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人实行良知所命令。墨子的“知行合一”说,只是要把所知的能否实行,来定所知的真假,把所知的能否应用来定所知的价值。这是两人的根本区别。

应用主义,其利在于注重实际作用,关注实用价值,其弊在于略显功利,忽视动机。总体而言,应用主义对实际生活的发展,是有实实在在作用的。实用才是硬道理。

未来五年规划:专注国学,求学求真;读万卷书,韬光养晦;立德立言,写作演讲。

人生目标:进德修业的书斋生活。

知行格-英雄之旅

日精进第224日

日阅读:读《老子·庄子》,再读胡适《中国哲学史》,阅读2个小时左右。

日锻炼:

日总结反思:

一日忽过,不知所寻。

一心看目标,万事不关心。

我心本有大道,只待扩而充之。

踏踏实实慢慢来,无忧无惧不要悔。

附第十四轮一周封闭计划:

时间:3月2日——3月8日。

具体:

1.学习:学习《考研英语》、考研专业课;专业课;英语考试等三大类。遵循时间表安排,按部就班,学好每一天。

5.看书:哲学书《哲学简史》等;掌阅《辛弃疾词集》《六项精进》《感谢自己的不完美》《孟子旁通》等,纸质书《拖延心理学》《干法》等。(继续依次进行)

8.锻炼:晨跑。

知行格:培育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行格第2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