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方法》读后感

      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到的“人生的四种汉堡”,它比喻的是四种人生模式。也就是忙碌奔波型、享乐主义型、虚无主义型和感悟幸福型。阅读时,我将自己二十多年的光阴做了对照,就我而言,我一度属于虚无主义型,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马丁·塞利格曼将这种心态定义为“习得性无助”,一旦陷入这种状态,总会习惯性放弃,甚至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我明知该做些改变,可又免不了落入“享乐主义型”和“忙碌奔波型”的怪圈,于是一边将努力与痛苦,幸福与快感等同化,就像温水煮青蛙,日复一日。同时一边逼迫自己牺牲当前的快乐,习惯性关注结果,忽视过程。在这种矛盾下。但实际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认同“忙碌奔波型”,包括我一直以来认为,成功必定要以牺牲快乐为代价,当然每天努力为生活奔波的人他们也同样会感到快乐,但这种快乐完全来自于如释重负的感觉和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或者把放松的心情理解为幸福,所以这种喜悦来自痛苦的前因。看完之后豁然开朗,发现其实真实的快乐也不一定等同于幸福。就像作者说的,不要问自己“是否应该享受当下的快乐或者未来的幸福”,而要问“如何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因为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而关于什么是幸福,我想我也有了新的定义。其实,对于幸福的本质,因人而异,很难有确切的答案,也没有人在所有时间都能保证非常满意且无欲无求。在人的一生中,大多数人将财富的积累定义为了人生的目标,而实际财富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一种手段或途径,因此,幸福感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如果一直纠结“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把幸福两极化了,也即是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如果这样,幸福无疑是作为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也就结束了。实际上这个终点并不存在,这一误解只会导致不满与挫败感。所以,与其一直纠结于是否幸福,我们应当把重心放在“我们怎样才能更幸福”上。看到这里的时候,似乎明白了自己不快乐的原因,后面书中提到非常多的如何让自己更幸福,提升幸福度的方法,看完之后确实蛮有感触的,突然对当下所经历的痛苦、对未来生活的恐惧以及人生的迷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幸福也没那么难,难的是自己无法跳出思维怪圈,很多思想根深蒂固,有时真的要适时改变自己。无论怎样,抛去物质、社会地位、外在等等这些东西,人只有全然地接受自己,才能以自然心态接受负面情绪。当今这种社会无形的压力下,据我所知,青年成为了幸福感最低的一代,不知道作者书中描写的“幸福革命”何时到来呢?有非常多的心情,不知道如何去记录,或者说描述。但我明白,当下不管别人如何,最重要的是要改变自己,一切都会是最好的安排。

你可能感兴趣的:(《幸福的方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