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误区——“都是为你好”

下面的场景想必很多父母都经历过,而场景中的对话也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场景1:小青升入初中后,想利用周末学习跳舞,却遭到妈妈的反对:“学跳舞有什么用,不如报个辅导班。”小青力争报班学舞的机会,却被妈妈无情打断:“我这都是为你好,你以后就会明白妈妈的苦心,到时候肯定会感激妈妈的!”

场景2:爸爸妈妈希望月月能考上北大,并且以后出国深造。为了给月月一个好的环境,他们从小安排月月的学习和生活。不仅如此,他们也为了能多赚点钱为孩子出国做准备,爸爸妈妈辞掉了稳定的工作,起早贪黑地开出租车。但月月并不开心,她有自己的想法,只是不敢跟爸爸妈妈说。而且每当她对爸爸妈妈的安排表示出一点儿反对时,爸爸妈妈就会对她说:“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不少父母总是以“为孩子好”为由,逼迫孩子走自己眼中认为最正确的道路,无论这条路是否真的适合孩子,也不管这条路是否是孩子喜欢的。

天下之爱,莫过于父母之爱。父母想让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初衷是好的,但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安排好一切真的就是为孩子好吗?

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自己为了孩子辛苦付出,孩子却并不领情。面对孩子的不理解、不认同甚至顶撞,父母会觉得失望、委屈、愤怒。他们会对孩子说:“我还不是为你好!”

可是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父母是否意识到,“我是为你好”的潜台词是:你应该理解我的想法,接受我的做法,按我说的去做。就算你觉得不喜欢也不能反对,因为我的动机是好的,我没有错。相反,你不理解我就是辜负了我的好意,你应该感到内疚。

这其实是一种“控制心理”在作怪。这句话很多时候传递的是父母内在自我的投射。这不是关注孩子自我人格的真正需要,而是将一个小我投射到孩子身上,以自我的感受取代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沿着父母认为正确的道路走,实现父母内心真正渴求的愿望,完成那些他们自己没有机会或不能完成的事。

这样做容易给孩子造成以下危害:

1.像枷锁一样束缚孩子,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听这句话长大的孩子,看起来懂事、孝顺,他们会拼命学习让父母骄傲,但当他们产生违背父母意愿的想法时,便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中,觉得对不起父母,从而给自己的心灵和精神上增添负担,而当这份负担不堪重负时,他们会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反抗。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时候很听话,但长大后却非常叛逆。

2.让孩子失去自主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以爱的名义替孩子决定一切的做法会让孩子找不到理由反抗。长此以往,孩子在这种无奈的顺从下会逐渐丧失选择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遇到事情时不会自己想办法,只会等待父母给解决方案。这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孩子真正的爱呢?

我认为真正的爱就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要懂得放手,要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自我成长。具体怎么做呢?

1.让孩子自己选择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自主选择。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增加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

2.从孩子的兴趣出发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为孩子规划未来时要以孩子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因势利导。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还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产生分歧时和孩子共同作决定

父母和孩子往往存在一些分歧。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妨尝试和孩子共同探讨,取长补短,找出一个能让彼此都满意的办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担任的角色是 “指路人”而不是“上帝”。

父母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赋予孩子成就动机,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基础上,积极聆听,给予孩子方向性的指导,帮助孩子制定正确的学习计划和问题解决方案,这才是真正的“为你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教误区——“都是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