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人生路径

曾国藩的人生路径:

1.曾国藩受祖父影响,男儿要有血性之气,有魄力,不服输的崛强。

2. 第六次科考被学台“悬牌批责”文理欠通,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气势。第一次通过反思找出原因,从根源上改正。

3. 艰难的科举过程还塑造了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

4. 中进士入翰林之路极其顺利,得益于曾国藩的尚拙和反思。

5. 在翰林院,他才知道什么叫学术,什么叫心性之学,才发自己不光读书少,还见识少。

6. 他读到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才知“何为第一等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志成为圣贤。

7. 三十岁立志要做圣人,就必须改掉身上的陋习,革新自己。

8. 通过读书与交友,视野和见识与以往大不同。

9. 好友告诉他写日记是做圣人之基,写日记是每天反省自己,曾国藩每天开始写日记。

10. 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日记中规定的,就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日记还要拿得给好友看让他们点评监督自己。因为外力大于内力,事必有所逼有所激有所成。

11. 十二条军规:1.敬,2.静坐,3.早起,4.读书,5.读史,6.谨言,7.养气,8.保身,9.日知所亡,10.月无忘所能,11.作字,12.夜不出门,

12. 人生择友为第一等事。

13.湖湘学风是经世致用。因此曾国藩早就注重研究实际政治。这是他与当时诸多理学之士的明显不同之处。

14. 这次上疏改革国家体制,无意间得罪咸丰皇帝,他是一个特别爱记仇的人。

都是也有正面效果。它显示了曾国藩直道而行的书生本色,一心为国的耿耿用心,为他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声望。

15.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势如破竹,致使天下大乱,大清岌岌可危,咸丰命曾国藩在长沙兴办团练。

16. 在长沙整治吏治,惩办盗匪,维护地方治安,地方官员利益受损,处处排挤打压他,差点被兵痞杀了,曾国藩经过长沙之辱选择打掉牙血吞。

16. 曾国藩以兴办团练之名,创建湘军。

17. 曾国藩认为太平军不仅仅是大清的敌人,还是中国文化的敌人。

18. 在创建湘军前,就对大清武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19. 曾国藩清晰的认识到,要挽救这个国家,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赤地立新,抛开正规军,从头开始,自己动手训练出一支崭新的湘军。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20. 史载曾国藩“创建舟师,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不惮再三更制以极其精” 字字不虚。曾国藩身上有着突出的试验精神和开放态度,凡事总愿意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勇于尝试,勤于尝试。做事讲究息到、心、口到、眼到,特别强调要“苦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建成十营水师。曾国藩建军,确实筚路蓝缕。然而比起筹饷来,以上这些都算不上艰苦了。

21. 曾国藩关键时刻能挺得住,所谓“挺”,就是指在危急时刻,能坚持住。对于这样的“挺”字精神,曾国藩称之为“竖起骨头,竭力撑持”。

22. 湘军刚开始先打弱敌、首战必胜,历来是用兵重要原则。这样才可以奠定士气基础,为军队开个好头,激励鼓舞军队士气。

23. 湘军第一次取胜,主要的第一个原因是纪律严明,官军用命,勇敢无畏,除此之外,西式武器的运用也是湘军取胜的关键原因。

24. 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多。曾国藩更是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

25. 湖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的“反思”习惯。

所谓“反思”也就是反向思考。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其实很多时候做事不需要你有什么超天才的想法。你只要好好总结一下别人都犯了哪些错误,然后你反着来,你可能就成功了。那么绿营为什么没有战斗力呢?曾国藩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绿营兵败就败在制度缺陷上。

26. 曾国藩“不惮烦苦”,精心苦思。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27. 曾国藩 因过小而必究。他常说“悔生吉”,所谓“悔”,就是总结反省失败。在曾国藩看来,“失败”是一个人二生的宝贵财富,每一次失败都要吃透,才能不白白付出这个代价。自己亲自指挥的靖港战役败得如此之惨,让他感觉必须深刻反省,严厉整顿。

28. 从此之后,曾国藩还为湘军立下这样一条规矩:一旦某军统帅战死,除非本部有受拥戴的继任将领,否则必全军遣散回乡,另行招募成军。这样一来,部下打仗的时候都会全力保护自己的长官。因为只有保住长官,你才有个人发展的机会。之所以湘军战斗力这么强主要是在制度上明确。

29. 一个高明的军事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所谓战略,就是基于宏观性和长远性,把各种纷繁复杂的要素按轻重缓急、先后次序进行整理排列,然后拿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

30.曾国藩大彻大悟的认识到,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上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31. 曾国藩经过中年变法,学会打太极了,他深刻的领悟到只有必要是和光同尘,圆滑柔软,才能顺利通过一个个困难的隘口。只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达到胜利的彼岸。

32. 湘军的作战原则也非常能体现曾国藩的性格特点,那就是“以静制动”“自固为本”。笨人曾国藩的战术方法就是六个字,叫做“结硬寨、打呆仗”,或者叫“打死仗”。

33. 所谓“围城打援”,就是用一支军队围困住城市,同时安排多支军队在城外要路上阻击援兵。围城的主要目的从拿下城池变成吸引援兵,然后通过打援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这就跳出了过去一一城一地得失为胜负标准的旧的战争观念。

34. 很多大人物都喜欢其他人如同秋草秋风一样,偃伏在自己脚下,让自己的所有决定都得到“坚决贯彻”,“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曾国藩却不是这样吗。他的斋名为求阙,一生勤求己过,最喜欢听别人的批评。越是位高权重,他越是主动听取逆耳之言,以克除自己身上的“意气”“客气”和“矜气”。

35. 怎么趋吉避凶呢?关键是处理好权和利两个字。曾国藩清晰的认识到功高震主,有几个能善终的,所以他自剪羽毛,裁撤湘军,懂得功成身退,急流勇退才是大智慧。

35. 曾国藩一生朋友如云,且

其所深交,都是相当杰出的人物。曾国藩一生功业,半受朋友之助。他事业的成功,

从某个角度来说,是善于用人的成功。反过来说,他更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朋友提携报答,不遗余力。

36. 曾国藩喜欢听好话,也能听坏话。做事能决断有霸气,但都是凭情里用人处事,从大的格局到小的细节,都值得学习。表面上看很疏朗大气,其实思维极缜密。

37. 综观曾国藩一生,他的为官风格十分独特。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逸事中缺少“囊橐萧然”“贫不能殓”、在官府里种菜吃这样容易让人觉得悲情的极端化情节。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清到成为海瑞式的“自虐狂”或者“受虐狂”,才叫人佩服。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如果给清官分类的活,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也就是说,骨子里清廉刻苦,表面上和光同尘。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清官”,而是做大事。

38.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让普国藩的想法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次战争让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中西方武力的差距是极其悬殊的。

因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的对外观念和思路发生了巨大转变:首先,他认识到,洋人的到来标志着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天或者说造物的安排。

39. 曾国藩第二个与众不同的观念是诚信外交。所谓诚信外交,就是对外国人也要平等。

除了诚信外交外,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而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而要争大处。曾国藩在深入研究外情的基础上,曾国藩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深化并升级。

40. 人们提起曾国藩,一般认为他一生做了两件大事:平定太平天国和兴起洋务运动。其实除此之外,曾国藩一生致力的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培养人才。曾国藩认为这是天下兴衰的关键:“国家之强,以得人才为强。

41. 他的教育方式,一是进行定期考试,以批答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二是通过谈话,也就是今日所谓面授。也和孔子一样,曾国藩长于“因人施教”,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曾国藩用人,还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全力给他们制造发展的机会。也就是说,做将帅的,一定要帮助下属立业成才。对待下属,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内心里希望他们发展得好,这样,他们才从内心感激你的恩德。

42. 曾国藩一贯主张“明强”,就是说,在判断分析形势基础上,才能决定是使强还是使柔。中国和西方军事实力的差距太大,避战显然是明智的选择。

43. 因此,曾国藩是清王朝的忠臣。为了这个王朝,他拼尽心力。在创办湘军之时,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就以精卫自许,在平定太平天国后,他没有一日懈怠,紧接着就启动了洋务运动。他的目标不只是延长王朝的寿命,更要更新它的精神,脱换它的胎骨,让它有

能力来应对几千年未有之重大挑战。而在他和其他所谓“中兴名臣”的努力下,大清王朝也确实一度出现了欣欣向荣之态,史称“同治中兴”。

然而,并不需要太长时间,曾国藩就发现这个“中兴”的基础并不牢靠。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并没有任何沾沾自喜。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44. 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事实上,虽然他是理学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坚强的信心,但是他的心态一直是开放的。曾国藩拟订的计划,是选派国家学子赴美国留学。

45.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

曾国藩的成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可以部分抵消对儒学“空疏无用”的指摘。曾国藩一生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低级趣味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曾国藩身上的儒学精神,是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

曾国藩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人意志力的局限。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的人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