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行为背后的问题,建立良好行为习惯

为什么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很难纠正?关键是家长、老师没有找到行为背后的问题,并对症下药性地陪伴和引导。

简单来说,无论是哪一种行为习惯问题,家长和老师必须先找到行为背后的本质问题,然后再去寻找解决办法。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必须陪伴孩子一起去面对行为问题,不断观察、引导和帮助改善。我们应该在原来的行为模式没有出现前进行引导,每引导一步,让孩子跟着做一步。

然而,在家长的生活、工作的极度忙碌下,在老师工作的繁杂和对象众多等客观条件下,我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研究这些方面,或者说没有条件一一地、详细地去陪伴、寻找和帮助。更甚至于很多家长在繁重的压力下,不仅仅没有认真引导孩子,还会打击孩子或者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孩子。

比如,当孩子不认真写字、做作业的时候,作为家长并不是寻找其背后的原因,而是向孩子讲条件,或者“威逼”孩子。有的家长严重到不让孩子吃饭或者睡觉。

这样的处理方式,时间久了就会促使孩子产生巨大的恐惧。家长引导不足,老师又叫按时上交作业,这个时候这些孩子们就毫无依靠,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撒谎、逃避。继续下去,不会有良好的转机,只会促成越来越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

通过寻找行为背后的问题并引导,当正确行为启动后,还要监督,每运行一次,用积极情绪强化一次,每一个系统的行为习惯完整操作一次后,都要反思,回顾总结该行为经历的过程,以达到进一步的强化。

就像之前所举的例子,想让孩子改掉写作业拖拉的习惯,家长就应该陪在孩子身边,引导孩子随时关注作业问题的解决,带着孩子学会研究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当我们不断耐心地提醒孩子,孩子就会慢慢能和我们步调一致。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在成人的引导下,开启正确的行为模式。

家长或者老师不断引导孩子把自己的每一个想法写在纸上,久而久之,学生在没有家长和老师陪伴下,做题也会养成,把信息记在纸上的习惯。

总之,要想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能够静下心来,一步一步去引导孩子在行为中改变。而且家长需要在错误习惯出现之前提醒孩子优先运行好的习惯,然后反复强化,孩子自然而然会改掉之前的坏毛病,养成好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行为背后的问题,建立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