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小说《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习笔记四

                                                                            小说的叙述性决定了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小学阶段,以分析人物形象居多。人物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情节和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一、如何感知人物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呢?不是提前告知再在课堂验证。

1.细读感知。细读人物的长相、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比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不能简单化得得出一个概念化的词语——爱炫耀,而要引导学生到文字里、细节里(语言、动作、神态等)去感受“凤辣子”的炫耀。

2.利用误读。一切阅读都是“误读”,对小说的阅读感受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是对小学生而言,很多误读是由一些明显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例如小学生自身阅读经验不足,由节选导致的明显的“断章取义”等。这样的“误读”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引导的好就可以成为深入了解小说人物的契机。比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有学生认为凤辣子是一个热情的人,我们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误读,有针对性地追问:凤辣子真的是一个热情的人吗?再次深入文中审视凤辣子的言行。

3.采取比较的阅读策略。比较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比较人物对待事情的表现。对比可以让我们看的更加的清楚。

图片发自App

二 、聚焦情节

抓住情节进行教学,能使小说人物以最鲜明、最丰满、最具感染力的形象矗立在学生面前。如何抓情节呢?常规的套路无非是分段、概况段落大意;分析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况主要内容;初中似乎深入一点儿,分析清洁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何能够比较好的引导学生分析、把握小说的情节呢?

1.聚焦情节中的不可思议。有些小说,情节比较夸张,是现实中不肯能发生的。作家无非就是想通过情节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情节了解作者的想法是小说教学应该做的一件事。例如蒋军晶老师的群文阅读课例《透过情节看想法》;再如读《少年派奇幻之旅》这样的小说或看这样的电影,就直是猎奇,只是看老虎和鲸鱼,流于表面,不得法门。透过现象要看到事物的本质。

2.聚焦情节中的转折。很多小说都有一个转折点。《红楼梦》前半部写尽一个家族的奢侈、浮华,后半部写出一个家族的零落、衰败。再如《金钱的魔力》前半篇店员对顾客态度冷淡,冷嘲热讽;后半篇,店员对顾客态度热情,极尽谄媚。通过这些转折点,可以读出小说的核心。

3.聚焦小说情节中的悬念与伏笔。文似看山不喜平。好的小说多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引人无数。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竖着两根手指头,就是不肯咽气,作者安排了三批人物上场,猜不中,因而产生悬念,最后的结果让人意料不到。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后半段去掉,让学生去猜,从而感受严监生的吝啬。

图片发自App

三、环境描写的意义

环境描写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识。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指能够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住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境描写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一些基本的知识。环境描写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指能够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住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在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一下几点: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比如《穷人》的第一段,就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以及桑娜和渔夫家贫穷但温馨的背景。

2.渲染气氛。一般来说,每篇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比如《聊斋》里面对于夜景的描写再配以特殊的音乐,让人立马产生一种恐怖的氛围。再如古人写的秋景诗,大多以苍凉的背景来衬托自己的心情。

3.烘托人物的心情。小说中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火龙点睛的作用。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伤心”就是很好的说明,景还是那个景,只是人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而已。

4.推动情节的发展。比如《桥》这篇课文中,有大量描写洪水、雨水的句子,这些环境描写就起到了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深化作品主题。比如《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环境描写在初中、高中阶段分析得比较多、深,小学阶段抓住典型的环境描写分析即可。

四、三个关注

1.关注课标对小说文体的要求第二学段:能复连叙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夜莺的歌声》课后习题:“我们来讨论讨论: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游击队传送情报的?”

第三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令自己印象最深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将相和》课后问题: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喜欢那个人物,为什么?   

综合分析上述内容,我们可以将两个学段的小说阅读能力目标归纳为:

第二学段:概况小说大意;关心小说人物;交流阅读感受。

第三学段:了解小说梗概;描述小说场景、人物、细节;说出个人阅读情感倾向。

我们在阅读能力的目标定位上要区别对待。如“概况小说大意”和“了解小说梗概”虽同属于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目标,实则有区别。第二学段概况大意,重在情节概况,是全文的框架结构的汇总。第三学段了解小说梗概,则要更加详细,是从内容上的汇总,有思想,有情节。同理,后两项阅读能力目标,第三学段比第二学段更讲细致深入的阅读、个性化的阅读。

2.关注小说里的感动。感动是衡量一篇小说是否成功的基本尺度,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寻找、感受小说中令人感动的地方,让灵魂世界得到一次神圣的洗礼。

3.关注小说与生活的联结。《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这本书与我何干?读书就是读自己,如果这本书不能给人以启发,我们不能从中获得思考,那阅读的意义何在呢?读书就要联系生活,关注当下。我们要从别人的故事中想到自己,用别人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有一个老师很有创意,他和孩子们聊了两年《西游记》,所聊话题均是从《西游记》的故事情节、人物境遇引申出来的生活话题。这样聊书的目标就是——这本书可以为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可以改变我们什么?下面十三堂《西游记》聊书课的话题都是联结生活类的,借鉴意义很大。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教小说《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习笔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