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书笔记

罗伯特·B·西奥迪尼(Robert B. Cialdini)是全球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他曾经获得过很多荣誉,他的著作《影响力》已被翻译成26种语言,在全球售出了200万册,并被《财富》杂志评选的75本必读的最睿智的图书之一。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在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分别从六个方面给我们讲解,分别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影响力的武器

大量物种按照盲目和规律性的行为模式行事,即按一下就播放的固定模式。

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大一些。

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是好东西。案例:售货员在误把宝石价格提高一倍以后,反而卖得更好。

从另一方面讲:文明的进步,就是在不加思索中可以做的事情越来越多。

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受到“对比原理“的影响

一 互惠原理

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应当尽量回报。在社会中,违背互惠原理的人,是不受到社会欢迎的。

互惠原理也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的一些好处,都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互惠原理应用对生活中,可以触成不对等的交易,以较小的付出,获得更大的回报。

“拒绝-退让“策略:首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大的要求,你肯定对方会拒绝,等到对方拒绝,你再提出一个小的要求,然而这个小的要求才是你正真的目的,这样对方会认为你已经让步,所以自也应该让步,就会很容易答应你这个小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你要让对方在拒绝你第一个要求的时候产生亏欠感。提出的第一个较大的要求也必须合理,这样才能触发对方的亏欠感。

案例:为什么超市喜欢提供“免费试用”“试吃”“”

二、 承诺和一致

一开始就拒绝,比最后反悔要容易。

心理基础: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或者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的欺骗自己,以便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他是逻辑性的、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再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他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认知。他不仅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更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个人承诺是预防客户撕毁合同的一种重要心理机制。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更持久的效力。

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对承诺的影响也就越大。

费经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松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团队成员的忠诚和奉献精神,能极大地增强团队凝聚力,增加生存概率。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

人们在做出决策以后,宁愿选择欺骗自己也不愿意承认自己说错了,他们之后的言行一直维护之前的承诺。在个人目标设定方面,定下目标,把他写出来,更告诉你的每一个熟人,这有助于你坚持完成你的目标。在公司的员工,每月都写出自己的月计划,有助于提高公司的效率。

抛低球:先给人一个甜头,诱使人做出有利的购买决定。而后,等决定做好了,交易还没最终拍板,卖方巧妙的取消了最初的甜头。

案例:为什么二手车经销商在收购旧车时,会故意提高估价

三、 社会认同原理

人们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正确或者如何选择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社会认同原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淘宝购物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看商品的评论决定是否值得购买。看某部电影的时候,也会因为别人的评论才决定看不看。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者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多元无知效应似乎在陌生人里显得最为突出:因为我们喜欢在公众面前表现的优雅而成熟,又因为我们不熟悉陌生人的反应,所以,置身于一群素不相识的人里面,我们有可能无法流露出关切的表情,也无法正确的解读他人关切的表情。

旁观者群体没能帮忙,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因为他们不能确定。

因此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的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

维特效应(模仿自杀):这是社会认同原理的一个病态例证:这些人根据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动,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对暴力事件大加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不管暴力行为的对象是自己,还是别人。

影响力最强的领导者是那些指导怎样安排群体内部条件,让社会认同原理对自己有利方向发挥作用的人。

人们会根据他人的行为来判断自己怎么做才合适,尤其是在我们觉得这些人跟自己相似的时候,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案例:为什么

四 喜好

辩护律师的主要任务是让陪审团喜欢他的客户

外表魅力、相似性、恭维、接触与合作

条件反射与关联:制造商们总是急着吧自己的产品跟当前的文化热潮联系起来

体育运动和粉丝的关系是非常个人化的,我们观看比赛,并不是为了它固有的表现形式或艺术意义,我们是把自我投入了进去。根据关联原理,倘若我们能用一些哪怕是非常表面的方式(比如居住地)让自己跟成功联系起来,我们的公共形象也会显得光辉起来。

人们总是愿意答应自己认识或者喜好的人的提出的要求。然而,外表长相有这很重要的因素,一个长相好看的人更容易在需要的时候得帮助,在改变别人意见的时候更具有说服力。同样人们也愿意和自己观点,个性,背景和生活方式啥给你相似的人来往。

五 权威 教化下的敬重

人们总是更加相信和服从他们认为权威的人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头衔比当事人本质更能影响他人的行为。

头衔-》衣着-》身份标识

六 稀缺

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倘若瑕疵把一样东西变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值钱的宝贝。

人们认为物以稀为贵,机会月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加激发人的行动力。所以你就是告诉别人你将失去这件稀有的东西,就能让他顺从你的要求。

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保住已得到的利益愿望,是心理逆反的核心。

管教前后不一的父母,最容易教出反叛心强的孩子。

参与竞争稀缺资源的感觉,有着强大的刺激性。

渴望拥有一件众人争抢的东西,几乎是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

稀缺的东西并不因为难以弄到手,就变得更好吃、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用了。

本书的基本主题:很多时候,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相反,我们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就让容易让我们走上决策的误区。

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靠着成熟而精密的大脑,我们建立了一个信息繁多的快节奏世界,使得我们不得不越发依赖累死动物的原始反应方式来行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力》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