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引发的思考:学生为什么补课?

今天看到头条中”李老师讲最真教育”的作者发的一份分析ZG学生为什么补课的图,很有意思。也引发了我对学生为什么补课的一些思考。

最近国家出台取缔线上与线下学科类课外辅导班的文件。学科类辅导班言外之意就是有关考试科目类,而非特长类的辅导班。这些辅导班不是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开设的,他们只是为提升学生考试成绩而开设的。因此违背国家减负的号召,而予以取缔。

在我们国家,学生补课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学生为什么要补课?我们能够想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因,导致大多数学生上课能够接受的东西,而个别学生却觉得困难,跟不上,而需要补课。在这方面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有的是因为智力上的不同,有的是因为基础上的不同,有的可能是因为学习态度的原因等。

还有的学生想超前学习,争取能在学校拔尖,这样的学生往往会参加提前上课的辅导班,或者奥数班等提升智力的辅导班。这些学生往往智商较高,也许感觉课堂上教师所教的内容自己“吃不饱”,而参加课外辅导。

还有个别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而逼迫孩子上辅导班。这样的学生在辅导班里往往也不是很愿意学习,因为他们本身没有辅导的愿望,是被逼迫的,因此在那里只是耗费时间和金钱,满足家长的心愿而已。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

以上这些是我们常见的观点。而我所看到的李老师所发的图(下图)从客观的角度反映出学生补课的原因。它从上课教师讲解以及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考试的难易程度进行对比的方式,说明了学生不得不补课的原因。

摘自头条中《李老师讲最真教育》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用这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道出了学生在教材中学到的是“一滴水”或“一粒沙”这种浅显的知识,而考试考的确是“黄河水”或“撒哈拉”这么丰富得多的知识。那么死记教材中的知识,就不足以应付考试。因此,学生不得不拓宽知识面。这种形象而生动的比喻非常贴近学生目前的真实情况。

另外,通过图中其他几点,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方法,并且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而且即便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知识与方法迁移的能力,通过作业的布置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能力。也不足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考试需求。

这张图例举了教材、课堂、考试等方面的变化之大,反映出学生如果不能活学活用,不能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就很难取得好的成绩。这也说明了如今核心素养培养的迫切需求。考试是一种目标导向,这几者之间的比较,让我们看到了,国家不再培养死记硬背、高分低能的人。

但通过图中所列举的内容,我们也看出了虽然辅导班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却不足以很好地应对考试的变化。就拿包饺子为例,辅导班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宽了108种饺子的花式做法,而考试却是要蒸一笼包子。没有知识与方法迁移的能力,也不能上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也许这张图只能说明,学生为了拓宽知识面,为了习得多种多样的方法,为了锻炼各种能力等,而选择上辅导班。而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学生的确需要这些方面的锻炼。但实际情况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辅导班并不能满足学生的综合需要,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发展的时间与空间。

我们看到现在的考试中,试题更面向生活、面向自然,因此,我认为,想要让学生能够在现如今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辅导班不足以解困,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才是真正解决学生这样困境的良药或法宝。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是值得家长和老师们深思并践行的理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张图引发的思考:学生为什么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