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为什么“受害者”模式,会让人欲罢不能呢?

看了以上好几篇关于心智模式的文章,你会不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受害者”模式,会让人上瘾,欲罢不能呢?


答案是:因为做受害者会有很多“福利”,让人沉迷其中。

“福利”一,获得同情和帮助。

在我们的印象里,弱小是值得同情和保护的代名词,凭借一个凄凄惨惨的故事去博得人们的同情,是“受害者”的习惯。不止一次在媒体看到,在繁华的都市,用同一个凄惨的故事,连续多年,去“凑路费凑医药费”的“乞讨者”就属于这一类,利用同情心谋利的人。

“福利”二,没有内疚的做坏事。

越是拥有受害者模式的人,越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无辜的。他抢劫是因为他快饿死了,他打人是因为那人欠打。总之,他干坏事干的理直气壮,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福利”三,甩锅,推卸责任。

迟到是因为交通不好,路太堵了。工作没做好,是因为领导太变态。总之,没他什么事儿。

“福利”四,释放情绪,找到同盟。

几个受害者模式的人凑在一起,卖惨泄愤,互相迎合,谁也不觉得谁不好,感觉挺好!

“福利”五,用情感勒索捆绑他人。

……都是因为你,我才这样的!
……不是因为你,我能这样吗?
诸如此类的言辞,让你觉得如果你不对他负责任,就是“十恶不赦”一样的。

你看,用受害者模式,推掉责任就是这么简单省事!

人的共性是趋利避害,担责任是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推责任却如此轻松,所以,有那么多人,即使知道也无力跳脱这种怪圈,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何况,还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他是陷入了受害者模式的陷阱当中呢?

对号入座一下的话,我其实也有其中的坏毛病,比如,明明是答应孩子的事情没办到,却告诉她,“因为妈妈今天事情实在太多了,所以,把答应你的事儿给忘了”。

事情再多,其他的你不都一件一件办完了吗?为什么是答应孩子事情就不办呢?

如果真的是时间不够,其他事,你是不是会提前和别人协商一下,改个时间?

为什么独独不能提前给孩子协商一下?告诉孩子,“宝贝,妈妈今天的事情特别多,这件事,我们换个时间,好吗?”

或者在没有兑现承诺的时候,真心诚意的给孩子道个歉,“宝贝儿,对不起,妈妈没有兑现承诺,让你失望了!妈妈可以怎么补救一下呢?”

说来说去就是做受害者,不用承担责任,简单又轻松。如果要打破这种模式,那就既要承担责任,还要付出行动。

所以,很多人会上瘾,沉溺其中,不想自拔。因为“拔”的过程很痛苦,首先要过心理关,同时要过行动关,最重要的是最初的改变很痛苦。做一件事,当改变的痛苦大于成长的快乐时,改变的动力就会消减。

升级心智模式,从混沌到先觉。

我最初给很小的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混沌)。

后来,帮别人处理类似事情的时候,我开始觉察自己的问题(察觉),回来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开始明白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醒觉),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去刻意的进行调整(先觉)。

如今,孩子越来越大,虽然我和她,彼此之间还是会有类似的过错,难得的是,母女相视,哈哈一笑,彼此都懂得笑容背后的深意。

心智升级之路,混沌→察觉→醒觉→先觉。你Get到了吗?

你是如何升级你的心智模式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探讨哦。

升级心智模式,一起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智模式:为什么“受害者”模式,会让人欲罢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