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恒久远,别总以为年年有重阳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却忘了世事无常,
别总以为,父母在守望,
于是迟迟不安养。
佛说身为儿女,
应以五事敬顺父母,
你做到了吗?
第 一 事 :赡养尽孝 ——
小时候,他们养育你,长大了,该你养他们
首先是以财物供养父母。不论是平日衣食住行上的生活资具,还是医疗保健,子女应该为父母提供方方面面的物质保障。倘若父母含辛茹苦地将你抚养长大,你自己过上富足的生活,而父母却衣衫褴褛,靠残羹冷炙度日,想必自己心里也会很过意不去。因此,物质上不要让父母有所匮乏。
如果父母不排斥信仰,子女还要为他们的精神生活以及来世给予一些支持,例如帮他们创造皈依、修行的条件等,这对父母尤为重要,精神寄托也是老年人的重要心理健康因素。从传统来看,年迈的父母往往对物质享受没有太大兴趣,反而更希望能好好修行。像在西藏,子女一般会为父母提供很好的修行场所、修行机会。当然,如果父母执著财物,子女也会保证他们衣食丰足。
第 二 事 : 沟通与请示 ——
人生的每一个重大时刻,请他们参与
凡要做一些重要的决定时,例如要做与事业、婚姻等人生大事相关的决定时,最好先征求父母的意见,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后,再做决定。很多年轻人好像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觉得他们思想陈旧、与世界脱轨,而自己则非常睿智、有能力、有才华。因此,他们在做重大决定时,根本不希望父母参与进来,但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父母与子女在成长背景、生活习惯上有一定的差异,也许他们的确对现代的科技知识、社会发展趋势等不甚了解,但他们毕竟是过来人,在生活上非常有智慧。
可能很多年轻人都觉得:“父母这么大年纪了,他们懂什么呀……”以至于他们在做决定时都不和父母商量,甚至连结婚、离婚、就业、失业这样的事情,父母也毫不知情,会给他们造成突然的精神打击。父母在一生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比如,很多父母就非常懂得养生,因此,他们对人生大事比较有把握。
所以,当我们面对比较重要的选择时,应该征求父母的意见,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第 三 事 : 随顺 ——
他们太优秀,才生出这么优秀的你
父母要做的事情,子女不能特别反对,更不能特意采取行动去制止。有些父母想出去旅游,子女却百般阻挠:“你们不要到处乱跑,我不放心!”有些父母有信仰,子女坚决反对:“你怎么还信这个!”有些父母没有信仰,子女也反对:“你为什么不信这个!”还有很多独身老人想再婚,子女更不同意:“都这么老了,你还学什么年轻人谈恋爱!”谁也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还能在世间生活多久,最好还是给他们一些空间。子女当然能给父母提建议,但一味反对他们的决定,甚至用“经济制裁”来威胁:“你如果这样做,我就不养你了!”这也不太好。
一般来讲,子女在信仰和思想观念上与父母的分歧比较严重,但毕竟是生身父母,大家还是随顺一些。有些子女根本不愿意跟父母在一起,一见面就吵,每天都有各种冲突,搞得大家很不愉快,何必呢。
身为子女,应该对父母随顺一些。
第 四 事 : 听 话
在家怼父母,出门怨社会?别这样
如果父母有一些交代、教诲、命令,子女最好不要违背,尽量依教奉行,毕竟下命令的人是父母。
但有时候年轻人特别反感父母啰嗦。现在有种说法叫:“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其实,父母是关心孩子才经常说:“你冬天不能穿得太少,小心老了得风湿病啊。你应该穿件棉衣,再套条棉裤……”除了穿衣服,他们还怕孩子饿着,又怕孩子在外面发生意外……因为他们的关爱无处安放,于是整天管这管那,而子女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痛苦不堪。一般来讲,有智慧的父母不会对子女有特别多的约束,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自由和空间。
子女的观念跟父母多少都有一些差异。社会在变,人们的价值观也自然会有一些不同,尤其是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父母,和自己八零、九零后的孩子之间,价值观差异就更大了。如果父母完全按照自己的观念要求子女,一旦他们不听话,就觉得是不孝顺,这样也不太好。
但从大的方面讲,子女应该尽量随顺、理解父母,尤其当父母仍然在世时,应该尽量地亲近、看望他们,多一些联系,免得未来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第 五 事 : 继承——
除了存款,还应该继承父母的什么?
印度和汉地都有重视家族文化的传统。如果父母是医生、艺术家、老师,也会想办法让子女从事同样的职业,更看重让子女继承家族的文化。
现在有些年轻人只关心家里有多少钱,从来也不关注自己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家庭文化中成长。事实上,民间的许多智慧都能在人生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应该传承下来,否则太可惜了。
任何事情,尤其是对父母和亲人的尽孝方面都应该想到就行动,而不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一而再再而三推脱。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世事无常,可你有什么理由保证明年还有今年的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