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 星期三 晴夜凉凉

今天,我们为你准备的书是《超越感觉》,这是一本教你比别人更会思考的书籍。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


我们习惯了打开手机,看各个软件推送的文章,觉得有道理的,就顺手给作者点个赞。又继续下一篇文章,重复同样的模式。


我们不用冥思苦想,就可以轻松获取他人的观点。但这样的模式有一个极其致命的缺点:我们只会把他人的观点当作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全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没人愿意沦为他人的思想奴隶。但是,如何才能批判性地对待各种信息,拥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呢?这本书就是你的参考指南。


本书作者文森特·鲁吉罗是美国纽约州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从事思维教学工作数十年,出过多本关于批判性思考的书籍。


这本《超越感觉》是作者最经典的作品,最初出版于1975年,至今已经是第九版了,可见其畅销程度。如果你想要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那么这本书不容错过。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首先,你会了解批判性思考的概念;其次,你会知道要避免思考过程中出现哪四种错误;最后,我会手把手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批判性思考者。

学完之后,你会有意识去主动吸收信息,慢慢将自己锤炼成一个更会思考、更会决策的人。


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把思考和感觉混为一谈。“我认为”和“我感觉”经常可以交换使用,但其实这两者完全是两回事。所以,在说清楚批判性思考这个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思考和感觉做一下区分。


所谓感觉,其实就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这种反应包含着我们的情感、情绪和欲望。


有些感觉是有益的。想象下这个场景,你走在大街上,对面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突然,这个人好像失控了,直直向你冲过来。

这时你肯定会下意识的闪到边上去,因为车子很有可能把你撞倒,这种感觉让你远离危险,避免受伤。


但有些感觉可能让人失去理智。同样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打算去超市买洗发水,可是一到超市,就看见推销员在喊“买五桶方便面送一个可爱的杯子”,你很想要这个杯子,于是就买了五桶方便面。

你压根没想起家里还有好几个没有用过的杯子,想要杯子的欲望驱使你买了本来不打算购买的商品。


可见,依赖感觉来做决定,是很不可靠的,超越感觉,才能成为一个理性的思考者。


不同于感觉,思考则需要我们有意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作出决定。用作者的话来形容两者的关系则是:感觉需要检验才能信赖,而思考就是检验感觉最合理和最可靠的方法。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思考不会出错。

事实上,无论是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都存在着许多逻辑漏洞,这时候就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价思考过程,探究主张的合理性,最终做出明智的决定。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地说,批判性思考就是对思考过程的再思考、再评价。


既然是再思考,那我们就要公正客观地审视他人和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有两个重要特征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第一个特征是能提出探索性的问题。


当你读到一个观点:上大学没用,因为很多大学生毕业出来的工资并不高。你要做的不是立马去接受或者反驳这个观点,而是用提问的方式去质疑这个观点。

你可以提问:金钱是衡量教育价值的唯一标准吗?一个人上了大学和没上大学,差别只是金钱吗?


第二个特征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思想,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该忽略什么。


社会心理学大师埃利奥特·阿伦森,就是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有一次,他读到一本书,书名为《人是机器》。

书中说,人的行为和思想就像机器一样,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尽管他对作者的观点有异议,但他还是深深地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了。

他了解到,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提出如此超前的观点,这令他十分佩服。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批判性思考能力,阿伦森始终知道自己应该关注和相信哪些信息,这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以上就是对“批判性思考”的解释,它是对思考的再思考。为什么要再思考呢?是因为我们的思考过程容易出现错误。这些错误在生活中又是如何体现的,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阻碍思考的四种常见思维错误


在批判性思考过程中,我们最常犯的思维错误主要有四种,让我们一一来看。


第一种思维错误是无根据的假定。

什么是假定呢?用大白话说,就是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想法。


比如,你的工作要求你经常要加班,你得到很晚才能睡觉,你每天都觉得很累。所以你萌生了换工作的念头。

于是,你和最好的朋友说:“我想换一份工作,我不想每天都熬夜。” 你发现没有,在你这句话中,其实隐含了一个假定,那就是“身体健康比工作更重要。”


这个假定你并没有明说出来,因为你认为理所当然,你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这个假定。


那什么是无根据的假定呢?

当你无法用自己的经验,或者具体情况来证明这个假定的合理性时,这个假定就是无根据的假定。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们团队要负责一个项目,一共有两套方案可供选择,每个方案都各有各的优缺点。现在你们决定投票来选择方案。

你看到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方案A,只有两个人选了方案B。同事小新问你,要选哪个方案,你说:“那肯定是A,你看那么多人都选了A。”

选择方案A的人就一定是正确的吗?其实你也不知道,你只是假定“大家都这么做,那就是对的。”


再比如,你告诉和你一样喜欢炒股的朋友小芳,今天你买了一支新股,因为专家说这个新股势头良好。在这里,你假定了“专家的意见都是可靠的。”


这些无根据的假定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我们又时常意识不到他们的存在。以后在表达观点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的观点中有没有什么隐含的假定?这个假定有根据吗?

接下来,我们来讲第二种错误思维:草率的结论,这是一种没有证据就做出的判断。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路上看到了你的一个同事,你很开心地向他打招呼,可是他好像没有看到你一样。你觉得很生气,认定他是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但事实有可能是他的母亲住院了,他心里头很担忧,并没有注意到你。


再比如,你需要小王尽快更新一下工作进度,但到了时间,你还是没有收到他的进度更新邮件。这时候你可能会想:“天呐!小王真是太坏了,他肯定是故意针对我,才拖延我需要他配合的工作。”但是小王可能被老板吩咐了其他任务,他一时忘记发邮件了,并不是故意针对你。


在以上两个例子中,你只是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就仓促地下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是非常草率的。以后在下结论之前,你不妨问问自己,我看到的就是全部吗?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我们接着讲第三个思维错误:循环论证。这个错误非常具有欺骗性。进行循环论证的人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又用这个结论来作为支撑自己的理由。


请你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有一天,你走在路上,突然旁边冲过来一个人,二话不说就是一个巴掌朝你脸上扇去,然后就走了。你并不认识这个人,但你无缘无故被打了,所以你感觉非常委屈。

你将这件事告诉了你的一个同事,但同事却对你说:“我觉得你不会无缘无故被打,因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很明显,同事的结论是“你不会无缘无故被打”,理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暗示你被打是有原因的。

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不会无缘无故被打”和“被打是有原因的”根本就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说,同事只是在说,“你不会无缘无故被打,因为你不会无缘无故被打”,这只是在重复结论,实际上跟没有论证没什么两样。

讲完了第三种思维错误,我们继续讲第四种思维错误:稻草人谬误。

稻草人不是真人,所以很容易被击败。当一个人故意歪曲和夸大对方的立场,使其达到易于攻击的目的,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举个例子,办公室里,你和几个同事在聊着各自小孩的趣事。你注意到了同事小华听得无精打采的。你知道小华虽然结婚了,但她却是丁克家族的一员。

你于是问小华为什么丁克?小华对你说:“丁不丁克,这是个人的选择。我只是喜欢更加自由的生活,不用为小孩子的需求而去调整和改变我的生活节奏。”

你听了这话,就顺嘴说了一句:“可是如果人人都学你去丁克,那我们国家就没有未来了。”


在这个例子中,小华表达了丁克只是个人选择的立场,她却从未主张人人丁克。但你却歪曲和夸大了小华的立场,将人人选择丁克的主张强加在小华身上,并以此攻击小华的立场。所以,你就犯了稻草人谬误。


这就是阻碍我们进行思考的四种常见思维错误。


第一种,无根据的假定,将事情看作理所当然,却又无法证明其合理性。

第二种,草率的结论,没有充足的证据,就贸贸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判断。

第三种,循环论证,支持结论的理由,只是用不同的词语重复了一下结论。

第四种,稻草人谬误,故意歪曲和夸大对方的立场,使其达到易于攻击的目的。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批判性思考者


讲完了思考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批判性思考者。这个过程一个有五个步骤。


首先,认识你自己。


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很少停下来反思自己的内心,难怪美国记者西德尼·哈里斯说:“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就像完全的陌生人一样走完了几乎整个一生。”


为了能够真正认识自己,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哪些特质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这都是我们进行自我改善的基础。所以,你可以给自己列一个问题清单,让这些问题不断深化你对自己的认识。


比如你可以问自己以下问题:


我具有什么个性?我是寡言的还是健谈的?我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我是上进的还是懒惰的?我对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有信心吗?


究竟是哪些因素塑造了我的个性?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它们分别如何影响我的个性?


我是否看到一个现象,总是很草率的得出结论?在哪些事情上,我倾向于假定太多,把太多东西当作理所当然?


对于以上问题,你需要诚实地回答,然后,反思自己的答案。这样你就可以注意到你容易出错的方面,你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思维习惯。


如果你总是喜欢草率下结论,通过反思,你识别到了这个问题,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先停下来想一想,把那个呼之欲出的答案在脑子里留一会,你也许就能想到不同的方向,不再执着于这个草率的答案,这可以帮助你抵制错误思维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看第二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我们大多数人的观察是不敏锐的,因为我们在讲话时,都太关注自身了,以至于都忘了听我们讲话的人,忽略了他们的反应。


但是,清晰而合理的思维通常取决于敏锐的观察力,因为很多微妙的细节只有经过仔细观察才可被揭示。


所以,提升观察力的好方法是通过专注地听或看,来不断接触周围正在发生的事情。 你可以注意一下,你母亲的头发是往左还是往右分?

当你闭上眼睛时,你能说出你房间有哪些红色的东西吗?和别人聊天时,他们有什么微妙反应?


观察之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反思你的观察结果,从而提高思考的质量。具体要怎么做呢?一个方法就是每天留出10到15分钟,回顾你过去24小时所看到和听到的。


比如说,你可以回想一下中午和同事们的聊天过程。你和同事抱怨,每天晚上辅导自家小孩写作业,简直比上班还累,你讲了很多遍的题目,孩子做完还是错的。


你观察到在你讲话的过程中,有些同事频频点头,脸上一副很无奈的表情,有些同事则满脸欣慰,表示自己的小孩没有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个同事时不时看手机,没有参与大家的话题。


当同事们转换话题,提及考证时,你又观察到这位同事放下手机,开始聚精会神听起来,表情认真,还时不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你可以推测出她不喜欢小孩的话题,但喜欢有关考证的话题,可能是因为她单身,小孩的话题离她的生活比较远。


通过反思你的观察结果,你知道以后和这位同事聊天时,该聊些什么了。


当你有了敏锐的观察力之后,你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了,你能从周围事物中学到更多东西。当你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各种观点进行评判时,敏锐的观察力也会让你更容易注意到问题。


基础打好后,你就可以开始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解决问题了。这就是第三步:选择一个议题。


在批判性思考中,议题指的是任何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应该受到像成年人一样的审判吗?小学应不应该开设性教育课程?


这里,你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少就是多。如果你选择的议题范围很广泛,为了避免泛泛而谈,聚焦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即可。

比如,你的议题是“小学应不应该开设性教育课程”。

针对这个议题,你先尽量把你能想到的方面列出来。你可能想到了这些方面:家长对性教育的误解、性教育缺乏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性意识状况、性教育的尺度问题。


现在,你要选择一个方面来研究,你选择的时候,除了考虑你的兴趣外,还要考虑你的分析时机和可利用时间。


比如你对议题所有方面都有兴趣,但你最近接触到有关“性教育缺乏的影响”这方面的内容比较多,你对这个方面比较熟悉,估算所需时间比其他方面要少,那么你就可以选择这个方面。

你之后的分析和关注重点都要围绕这个方向。这样,你的研究目标会更明确。


确定议题后,你就要对议题进行探究。也就是寻求问题的答案、研究问题和收集信息,以帮助你得出结论。


有两种基本的探究方法,分别是,探究事实和探究观点。事实就是我们可以辨别真伪的事情,而观点则是一种主观的态度或评价。

比如某所小学开设儿童性教育夏令营,这个就是事实;针对这个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人觉得好,有人觉得不好,这就是观点。


这要求我们在探究过程中,清楚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那么如何进行探究呢?


作者介绍了多种形式,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想要的资料其实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到。


所以,当你探究“性教育缺失的危害”时,直接在搜索框打上关键词。比如“性教育缺失危害”或者“性教育匮乏”等,如果想要搜索pdf文件,直接在关键词后面加上pdf这三个字母。


在这里,我建议把每次搜索的内容记录下来,你可以打开一个空白word文档,用来汇聚你所收集到的相关证据。

当你找到对你的议题有用的内容时,把跟议题高度相关的段落复制粘贴到word中,并附上链接,以便你再次访问时,能够轻易地做到。

收集完信息后,你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形成判断。当然,我们得出的判断可能是明智、深刻的,也可能是愚蠢、肤浅的。

想要知道判断的质量高不高,需要对证据进行评价。如何评价呢?你要做的是了解你的证据类型,并对每类证据进行提问和回答。

我们主要分析以下四类常见的证据。


第一类证据是个人经验。

个人经验具体生动,是每个人脑海里最容易想起的证据。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它会造成比其他证据更大的影响。我们很可能会把一个具体的事件当成普遍性的存在。


比如,你一个亲戚的女儿16岁就怀孕了,她甚至都不知道要采取措施。你得出结论:因为性教育的缺少,所以一些未成年女孩不懂得保护自己而意外怀孕了。

你发现了吗?你的证据是一个具体的事例,但你的结论却出现了“一些”这样的字眼。很明显,一个这样的数量不足以充分支撑你的结论。


同样的道理,你也不能因为见到好多例未成年少女意外怀孕,就判断出“由于性教育的缺失,所以未成年女孩不懂得保护自己而意外怀孕。”

你的结论就暗示了所有未成年女性都这样,但几个例子无法代表所有未成年女性,这样就是以偏概全了。


所以,评价个人经验时,无论这个经验是你的,还是他人的,别忘了问自己一声:“例子有没有代表性?”“它们在支持结论的数量上是充分的吗?”


第二类证据是名人证言。在各种广告和电视节目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名人在发表他们的个人观点。


但无论你有多么喜欢这些名人,在相信他们的观点之前,你都需要问自己:在各种广告和商业信息节目中,他们是收费的代言人吗?


比如,一个名人为一个品牌的避孕套代言,他为了说明现在青少年不采取措施就进行性行为的严重性,他可能故意夸大事实。


当然,名人收费也不一定说明他的意见完全不可靠。那么,下一步就是问名人,为他的观点提供支持了吗?

如果他没提供任何证据,只是发表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那么准确性就要大打折扣。但如果他提供证据了,就要看这个证据的来源是否可靠了。


如果,他要说明青少年性犯罪的严重性,引用一位青少年犯罪学家的研究成果,那这个名人的观点就比较可靠;如果只是网上看来的文章,没有具体的出处,相比之下,可靠性就不那么高。


第三类证据是专家意见。它比前两种证据要可靠。原因是专家拥有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他们对专业领域的知识要比绝大多数人多。

但现在每个领域的知识都在迅速扩张,今天的学者也一般集中于一个学科的某个方面。即使同样是医生,肿瘤科医生和妇科医生拥有的专业知识也非常不同。有些专家可能还会跨专业发表意见,比如,一位经济学家发表对性教育的看法。


所以,对待专家意见,你的关键问题是:这个专家对正在讨论的议题有具体的专业知识吗?如果你无法确定这一点,那你就要注意他对议题的看法。

如果他不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还引用当今研究成果来支持自己的结论,比如对于性教育的议题,一位专家引用了知名性教育家的看法,还引用了有关权威报告数据,那他的意见就比较可靠。


第四类证据是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通常是选取群体中一部分有代表性的样本,来获取数据。很多人都很喜欢拿调查报告来支撑他们的结论。


但一份调查报告可不可靠,你要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份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吗?针对这个问题,你需要看这份调查的样本是否是随机选取的,每个人是否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中。


比如说,研究人员在一个讨论性知识的网站抽取样本,探究青少年对性知识的了解,就不太合适。因为这些人本身就很想了解有关性知识,所以才上这个网站,这样出来的结果就不可靠。


如果样本没问题,那你还需要看调查的问题描述是否足够客观而没有误导性?举个例子,一份问卷调查中有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大多数青少年对性知识一无所知的现象?

这个问题本身就充满了误导性,它让回答问题的人先预设了一个立场:很多人对性知识一无所知。如果将问题变成“你觉得青少年对性知识了解的程度如何?”答案就很不同。


总之,你只有仔细考察你的证据,才能知道你的判断合不合理。


讲到这里,你可能感觉培养批判性思考这个过程极其复杂,你需要有学术的考究精神。

但请不要着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成为一名合格的批判性思考者,也需要长时间的持续努力。但你已经意识到你需要改变了,这就是进步。


――《十点读书》光阴书房

你可能感兴趣的:(3月11日 星期三 晴夜凉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