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讲述元诗我认真阅读元代史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 [1]

——为了更好地讲述元诗我认真阅读元代史

   陆雪  李士金 龙逢爽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学术生态细节” [2] 纷纭复杂。袁编云:“宋人对唐诗的最初态度,是学习和模仿。从宋初到北宋中叶,人们先后选择白居易、贾岛、李商隐、韩愈、李白、杜甫作为典范,反映出对唐诗的崇拜心理。”[3]上文云“从宋初到北宋中叶”,可见袁编的“宋初”是指北宋初期,而前文一说“宋初百余年”,一说宋初为七十余年,按照北宋(960-1127)时限,这里的“宋初”只有五十余年,可见袁编对于“宋初”没有确定的时间界限。袁编认为“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 [4]这个说法是错误的,诗歌反映社会生活随着时代之进展而进展,怎能因为“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而“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呢?难道宋代社会生活与唐代一样么?袁编的许多说法都成问题。宋诗反映的社会生活题材,最有价值的就是宋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此与唐诗反映的唐代社会生活迥然不同,反映重大的社会事件同样是开拓性的题材,怎能说“较成功的开拓,便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5]唐诗反映的“日常生活”还少吗?诗歌总是要反映本时代的各种社会生活的。按照袁编的说法,“琐事细物”才是宋诗“较成功的开拓”,岂有此理!袁编云“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照此推论,唐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不是“盖世英雄”便是“绝俗高士”,这符合实际吗?袁编认为“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言外之意,唐诗不“平易近人”,这符合唐诗的实际吗?袁编说宋诗“缺乏唐诗那种源于浪漫精神的奇情壮采”,宋诗有没有“奇情壮采”?试想,宋诗是多大的概念啊!难道那样多的宋诗都缺乏“奇情壮采”?一概而论“宋诗”,不作具体分析,很容易出问题。

为了更好地讲述元诗我认真阅读元代史

这学期,我们重点研讨的是宋元文学作品。从婉约派词人:晏殊、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到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再到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同学们制作的ppt非常用心,大家课下是花了许多的精力,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讲述的内容很有思考与讨论价值,每个人从作品的不同角度出发,来弥补其他同学知识上的漏洞,丰富同学的知识内涵。青年人的思想互相碰撞,产生巨大的火花,使得每一堂课都特别的精彩,大家内心时不时会有共通点。讲完之后,大家轮流点评或者讲自己的收获,使得这堂课重新地回顾了一遍,加深印象,这一点非常好。我所讲述的是元代诗人刘因的《白沟》。人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大多数人对于元诗的了解并不多,我也是其中一员。为了更好地讲述元诗,我借了《元代史》,对于元诗的社会历史背景,有了大致的了解。研究者认为元诗“宗唐复古”,离唐诗比较近,这对于研究元诗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进而对于诗的作者刘因的了解,所谓“知人论世”,才好分析其作品。《元代史》中对于刘因的生平介绍非常的简短,我又查阅大量的论文,从而了解了刘因大致的生平经历,了解了这位诗人的爱国情怀,以及出世隐居,过着清贫、自在的教书生活。对于这首诗的分析,我没处理好,老师点评的很到位。这首诗最大的亮点,就是用典。诗中的许多典故,我只是蜻蜓点水般地掠过去而没有细致地讲述个中缘由,确实没做到位,要反思。在研究刘因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与我国古代北宋时期的大诗人苏轼,有着相似的经历,不得志,晚年做了大量的和陶诗。于是,我将其做对比,列表格,便于同学们能够清晰、直观地了解。对于这次的ppt的制作和讲课,我收获颇多,教学能力是要不断地实践的,感谢老师给我们每人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提升自我修养和讲课的能力。同学中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讲“苏黄”和苏轼的两组同学。“苏黄”是丁显飞同学,她独具一格,充分挖掘苏轼的情感史,让我们从冷冰冰的书本中,也能体会到诗人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两任妻子、一任小妾,都对其不离不弃。这些古代女子对苏轼有着深刻的影响。苏轼为其第一任亡妻创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人肺腑,读之落泪,成为流传千古的悼亡诗。苏轼还在《西江月•梅花》中写到“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把他的小妾——王朝云,刻画得非常的美,以及细致。这个女人一直没有离开苏轼,在他最困窘时,也在帮扶着她,为的是成为他的正式妻子,但还是未能实现。另一组同学讲述了苏轼是一个“全能的巨人”,做官、写诗、画画、书法、美食样样精通,为我们呈现了诗人的另一面。“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等等,充分体现了苏轼是一位美食家。(陆雪)

爱国诗人文天祥是个“不爱家”的民族英雄?

  “古代文学是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生动形象的深刻反映。”这是第一堂课见到李士金老师后留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话,也是每每上完古代文学作品选课后心中生发的感受。第一次,发自内心的觉得课堂气氛原来可以如此活跃,老师的举手投足之间都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与激情,让人不禁感慨“仙风道骨也不过如此”。李士金老师积极倡导学生们自主、自由、自发地发表自己的文学评论,并从中引导学生对作者及作品有更全面正确的认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与不足,让我们对宋元文学进行深刻细致的了解、学习与研讨。第一次,不由自主的被同学们声情并茂的讲课引领进宋元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仿佛置身于作者所处的环境,仿佛立身于作者作品的故事情节中,去思考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从而能更加透彻的了解作品的写作意义,它的情感?它的背景?它的思想?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它所反映的人民生活状态?…第一次,乐此不疲的从同学精彩的授课中修补自己文学知识的漏洞,知道了陆游原来是个破坏别人婚姻爱情的“第三者”;知道了小晏和大晏创作风格上的差异;知道了爱国诗人文天祥是个“不爱家”的民族英雄(李士金按:学生所说不准确,保持原貌以供学界研究参考)正如李士金老师所说:理解语言文字是学习欣赏古代文学的第一个层次。柳永的俗词在内容上刻画歌妓娼女,一是描写她们的美丽容颜,二是描写她们的细腻情感,但是描写她们歌舞的曼妙,四是赞颂她们的文采。柳永的词是雅俗并举的,他的俗词特点是内容俗、语言俗、体式俗;他的雅词特点是:情雅、意雅、语雅。他的词,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理解作品写作的社会时代背景和具体写作情境是学习欣赏古代文学的第二个层次。马致远的《汉宫秋》是作者借古讽今,述说一部国家灭亡的悲剧: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还折射出了当时汉元帝当政时期的国家实力的衰败和汉与匈奴两国的民族斗争,由个人悲剧上升为国家悲剧。理解古代作品深刻的超越时代的象征意蕴是学习欣赏古代文学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核心的层次。“梅花屋主”王冕种梅、画梅、咏梅,不仅是因为梅的品行高洁,更是因为他自身情操高尚,托物言志,身体力行的向世人传达他对梅花的喜爱之情,真正是“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李士金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采用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是我们以后当一名优秀教师的学习榜样。(龙逢爽)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圣贤文化包括对宇宙万物社会人心的研究探索。中国古代小说反映的正是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如《三梦记》所反映的人类个体生命的心理本质特征。梦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具有神秘的色彩。科学对梦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按我们的看法,梦应该是人的现实行为的补充和扩大。人的精神领域远比实际行动的范围广阔,而人的生命冲动的欲望是无所不至的。这就必然在梦的意识里流露出来,以补偿人生的缺憾。这样说来,梦本身又何尝不是人的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呢?白行简用三个梦组成了一篇传奇,不但具有新奇的审美价值,同时也为此后研究梦境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因而它又具有科学的价值。当然,它还有宗教学的价值。 [6]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李  婷,李士金.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报告——以《朱熹“李太白始终学选诗,所以好”说刍议》一文为例[J].长江丛刊,2017(12)上:21-22.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13页。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13页。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三版,第13页。

[6]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了更好地讲述元诗我认真阅读元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