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播出的一档女性访谈系列节目《不至于她》中,记者采访了女诗人余秀华。
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轰动整个网络,到《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的出版及畅销,余秀华的走红始终伴随着各种纷争和标签,甚至每年都会因为一些事情而火上热搜,比如说今年她与90后小伙热恋闪婚的事,又一度称为网络的热议话题。
原本以为,这档节目所呈现的余秀华,依然会是那个保持愤怒、混不吝,对外界时刻警惕并抱持悲观的女诗人。但是看过以后才觉知,走出舆论的尘嚣之后,余姐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在她看似“疯癫”、“无畏”的外表之下,其实藏着一颗柔软、自在而平实的心灵。
当下访谈类节目也借鉴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将对话的空间多层次拓展,以此关照不同时空中的人物心境,也让人物有了更丰富的表达,以及更立体化的呈现。
在《不至于她》中,创作者选取了湖北横店村(余秀华的家乡、现居地);一场在书店举办的读者分享会、东海音乐节现场(余秀华工作出席);云南泸沽湖(余秀华旅行地)这几个场景,与余秀华展开了人生多个维度的话题讨论,几番对谈下来,余秀华身上“生活哲学家”的色彩愈发彰显和浓烈。
——关于亲情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决定了他的性格底色。
余秀华之所能在乡村生活中,选择无拘束地去读书、写作,而她笔下那些灵动的文字,都源自于她是一个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在访谈中,余秀华谈到父母,她说“我爸特别爱我!我读书上学,父母都不限制我。”当儿童在幼年感受到父母充分的爱,才能将这样的情感传递到他人,以及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谈到儿子,余秀华表示“我觉得我儿子对我的影响,比我对他的还要大。就是你想当一个泼妇的时候,你还要顾忌一下脸面。”她深深知道,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自己的优缺点都能经由孩子的言行展露无遗。
在余秀华看来,亲子关系并非一种羁绊,但却是一种心灵上的牵挂。“儿子对我说过:如果你死了,我就是一个孤儿了。”说到这里,余秀华泪目了,这大概是是她作为女性最柔软脆弱却又无可奈何的一个身份。
——关于爱情
人类的七情六欲,在余秀华身上体现得尤为全面而彻底。
她拥有强大的去爱他人的能力和动力,在社交媒体上,她毫不掩饰自己对某位男士的喜爱,在现实生活中,她遇到心仪的对象,也总是积极主动去追求。在节目中,余秀华对记者说“我不爱别人的时候还是很聪明的人,一旦爱上就会变成傻蛋一个。”陷入爱情中的余姐,不断发信息、打电话,甚至跑到别人楼底下的事情,她都做过。
可是爱情这东西充满玄机,并非是你努力就一定能得到。
在余姐的视角中,爱情是极其“内卷”的,甚至拥有美貌的人终其一生可能也无法得到。“世界上没有东西是真实的,爱情是最不真实的,最不可靠的,因为它会变。”
“爱情它是分层次的。我这个爱情就是高层次的,一般人够不到。并不是我一个人得不到爱情,很多人都得不到,这就公平了。”以平常心对待两性关系,缘起缘灭,都当做是一种生命的无常,反而能释然了。
——关于他人
他人即地狱。
在余秀华成名以后的心路历程中,恐怕对这句是有深刻领悟的。她诗歌中的内容,尤其是她个人的感情生活、在网络上与“黑粉”的对峙等,都曾经让她一次次陷入与“他人地狱”过招的心力交瘁之中。
在这次访谈中,余秀华表示自己已经“释然”。
“你和谁在一起别人都不会理解你。我觉得这样更好,它对你还是一种保护。因为别人都不懂你,你反而觉得很自在。你要那么多人理解你干嘛?他们又不给钱你。误解我的人可多了,理解我的人也很多,这是对等的。”
只是对“他者”,余秀华的态度依然是略带恐惧并且失望的,“就是人性竟然可以恶到这样的地步,已经超出了我可以解释的范围。”
诗人穷尽了所有的辞藻都无法描述的“恶之花”,实际也是人性的一部分,这就是真实的人间,有人自己的生活不尽如意,就转而在网络上攻击无辜的人,因为这样的攻击虽然戾气十足,却成本很低,但是今日造下的“口业”,却是为自己的今后的不幸埋下的伏笔。余姐应该感谢“黑粉”的关注,有人“骂”至少证明自己是“还没过气”!
——关于创作
诗人的内心大多是丰富而敏感的。在日复一日的乡村生活中,余秀华头脑中的灵感随时会迸发,这些灵感落到纸上就成了诗行。
对于余秀华来说,写诗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一样能望到尽头的日子里,诗歌是她生活的动力,也是她一日劳作之后倍感欣慰和成就感的“精神原乡”。
在《横店村的下午》一诗中,余秀华写道:
恰巧阳光正好
照到坡上的屋脊,照到一排白杨
……
光阴不够平整,被那么多植物分取
被一头牛分取,被水中央的鸭子分取
被一个个手势分取
同时,也被我分取
我用分取的光阴凑足了半辈子
母亲用这些零碎凑足了一头白发
只有万物欢腾
——它们又凑足了一个春天
我们在这样的春天里
不过是把横店村重新捂热一遍
在参加东海音乐节时,余秀华面对乐迷和观众聊到了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诗歌和民谣结合得是比较紧密的,诗和歌本来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像过去的诗经、楚辞和元曲,宋词都是唱出来的。”果然,余秀华也随着音乐节拍奔放地摇摆、欢唱。诗歌与音乐一样,都有即兴、激情和浪漫的底色,它对创作者的要求是“投入”和“纯粹”。
对余秀华来说,出名之后的创作大概率变得艰难了,毕竟人的心境和生活有了不小的变化,居住的环境也对创作产生了一定了影响。“境界变小了,原来推开门就是一个自然的东西,现在推开门就是房子,因此格局也打不开了。”
在《横店村的下午》中,余秀华对个体生命的思考,都有赖于对于周遭环境的体察,这是一种特别可贵的视角和状态。如今横店村因女诗人而改变,女诗人也因横店村的变化而产生了“心灵上的限制”。
——关于生命、生活
余秀华因为身体的残疾,早年经历了一段无爱的婚姻,以及一段无望的生活。但上天赋予了她文学的灵性,互联网的传播力,让她的才华被更多地人看到、欣赏甚至是共情。
盛名之下,余秀华也从不回避“残疾”这个话题,在节目中,她幽默地自嘲“但是残疾真的是很麻烦。
“有一次在汉口火车站,乞讨的人看了我一眼就走过去了,主动给他钱都不要,气死我了!(笑)”
其实,余秀华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乐观。
她对记者回忆:“小时候老觉得自己身体不好,长大以后怎么办?现在觉得那些恐惧都没有了。”“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恐惧,恐惧大都来源于‘未知’或者‘无知’,当你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的时候,你就不会恐惧了。”
这大概就是岁月沉淀之后的力量,通过阅读与写作,余秀华对人生的感悟与体会,更接近于生命的本质。
在诗作《你只需活着》中,余秀华写道——
上天自有安排
我看见金银花萌芽
天气晴好了
余秀华强调“活在当下”的重要性。在她看来,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种“命中注定”,无论你觉得自己再如何强大,最终也是沧海一粟,只能平凡地接受和承担上天赋予你的使命。
“生活从来就不是为了诗歌服务,如果我不写诗,我也会感到痛苦和孤独,甚至会更加地痛苦和孤独。人本性本孤独,我觉得我很孤独,但是我也很自由。”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诗歌果真是余秀华生命中的一盏灯,照亮了原本荒芜和苦涩的时光,也是她生命价值的最佳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