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地图|牛虻解读

图片发自App


在介绍人生地图之前,先介绍一下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什么是“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然就有性本能,会随着年龄不同,有不同的快感中心。因为这些快感中心的变迁,人的人格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1. 口欲期(oral stage),时间是0-1岁,快感中心集中在口腔部位;表达“想要”的需求;

2. 肛欲期(anal stage),1-3岁,快感中心集中在肛门部位;表达“排斥”的需求;

3. 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也被称作俄狄浦斯期,这种翻译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的故事。

4. 潜伏期(latent stage),6-12岁,进入潜伏期,而更重视和同性交往;

5. 生殖期(genital stage),12-20岁,也即青春期,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趋向成熟,最终做好了生殖的准备。

社会在变化、人受到的外界刺激和影响因素变得越来越丰富,心理学需要随之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就是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发展起来的。

埃里克森绘制的人生地图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又被称为埃里克森的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每个阶段有其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

童年阶段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社会环境:家庭。

社会体验:吃喝拉撒睡的需求,别人是否能够满足我。

自我:我应该信任你、还是不应该信任你。

品质形成: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未来表现: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需要得不到满足。

2.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社会环境:小家庭、大家庭、同龄家庭。

社会体验:正在掌握了爬、走、说话等技能。TA们对我要么过分保护,要么过分惩罚。

自我:TA不让我干这个、不让我干那个。有时候还会因此受到惩罚。自我产生怀疑、害羞,不够大胆、不敢表达。

品质形成:训练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形成“意志”品质。

未来表现:一个人是否具有自我意志的决心,反之表现为自我抑制。

3. 学龄初期(3~6岁):主动感与内疚感的冲突

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

社会体验:我会主动探究一些事,TA们是鼓励我还是讥笑我。

自我:我画了一副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妈妈,她鼓励我,因此我有了追求有价值、有意义事物的勇气。如果TA讥讽我,我会内疚、丧失信心,生活在别人为我安排好的圈子里感觉很安全。

品质形成:当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未来表现:主动性的形成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反之便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4.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社会环境:学校、更广阔的社会、家庭。

社会体验:在学校学习、生活、并认识更多各种各样的人。

自我:学习让我在学校如鱼得水,成为佼佼者。所以勤奋是个好东西。反之则自卑。另外,在学校我还参与了社团活动,我并不是书呆子。

品质形成:获得对“能力”品质的初步认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未来表现:“勤奋感”的充分体验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让他们明白工作之上,还有生活,工作不是唯一的任务,更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

青春期阶段

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社会环境:进入人类社会丛林。有些还会接触其他文化和环境。

社会体验:“我”一直很好,怎么突然不对了。

自我:对于一件事情的理解,除了我的理解,别人竟然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而且貌似大多数人都跟我想的不一样。更不要说权威或道德观念了。好混乱。

品质形成:这个阶段“身份认同”很重要。这个阶段慢慢了解"忠诚"的品质。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未来表现:形成身份认同,也是不断增强自信心的过程。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色彩。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成年阶段

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社会环境:接触的社会环境更加多维、立体。

社会体验:除了泛泛之交,这个时期人会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自我:我愿意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我愿意冒这个风险,即便是需要我把自己与别人的自我融合在一起。

品质形成:很简单很美丽,这个阶段是关于“爱”的品质。

未来表现:爱意味着自我牺牲或损失,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 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社会环境:增加了下一代。

社会体验:养育下一代、培育后辈。

自我:我要养育下一代,还要兼顾自己的成长。

品质形成: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因此是“奉献感和创造力”的阶段。

未来表现: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8.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社会环境:接触范围突然缩小以及变狭窄。

社会体验:社会关系突然脱节、人际网突然变小和脱节。

自我:身体衰老了,头发白了、牙齿掉了、什么也做不了了、是家人的负担、他们有时候还嫌弃我。

品质形成:回到“希望”感这个阶段。把个体的生命纳入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

未来表现: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也可能怀着绝望。自我调整和接纳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

今天的价值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任务要完成,而且,并不是说这个任务完成了就结束了,你需要回顾、优化、升级,有时候需要颠覆。

整个人生是一部连续剧,而你是自己人生的唯一导演。投身于世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去发现自我。

思维改变

旧思维:都是命;年纪大了,改不了了;太忙了,哪有时间思考人生。

新思维:一念之转,告诉自己“够了就是够了”!

这一篇是在去杭州的火车上整理的。感觉还可以再完善。人生地图我有两个版本,以后找时间再来完善吧。

人物和书籍推荐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1950 《儿童和社会》

1958 《少年路德: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究》

1964 《领悟与责任》爱利克·埃里克森

1968 《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1969 《甘地的真理: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

1973 《共同点的研究》

1974 《新的同一性维度》

1975《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

1977 《玩具和理由:经验仪式化的阶段》

1979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一种新观点》

1982 《生命周期的完成》

1986 《老年人的重大事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地图|牛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