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生成算法

列生成算法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列生成算法:对偶角度和单纯形算法角度。

对偶维度

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约定:原问题默认是一个最小化问题;对偶问题默认是一个最大化问题。

怎么理解这个对偶关系呢?借用经济学方面的话来说,假设原问题的目标是让成本最小,那么对偶就是让收入最大。更确切地讲,是:
**

  • 原问题:保证收入不低于某个值的条件下,使成本最小化。
  • 对偶问题:保证成本不高于某个值的条件下,使收入最大化。
    **
    可以看到,原问题和对偶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目标净收益最大。只是一个是约束收入优化成本,一个是约束成本优化收入。角度不同而已。体现在公式上,就是原问题的变量对应对偶问题的约束,目标系数对应约束边界,约束矩阵倒转过来。如下:
    列生成算法_第1张图片
    另外,关于对偶,一个比较重要的特性是:原问题的最优值与对偶问题的最优值相等。

从对偶角度看列生成

列生成算法主要用途在于求解变量多,但是大部分变量将会取值为0的线性规划问题。总体思路是先忽略大部分变量,构造一个只使用小部分变量的模型(其余变量相当于值为0),这样就能很快求出一个解。然后寻找模型外的变量,找到能够让目标值更优的变量,加入模型再次求解。重复这个过程直至找不到更好的变量。

这个过程的关键问题在于,怎么评估模型外的变量是否能让目标值更优。

我们从对偶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原问题的变量对应对偶问题的约束。所以原问题新增变量,相当于对偶问题新增约束。

原问题新增变量 -> 对偶问题新增约束

由于对偶问题是个最大化问题,所以对偶问题新增约束后,显然最优值不变或变差,也就是不变或变小。

而前面提到的,原问题的最优值等于对偶问题的最优值。也就是说,如果对偶问题最优值不变,那么原问题最优值也不变;如果对偶问题最优值变小,那么原问题最优值也变小。而我们需要的正是让原问题的最优值变小。

所以问题变为如何尽量避免新增的约束没有改变最优值。设想一下,当加入新约束时,如果当前对偶的最优解没有违反新的约束,那么这个解仍然会是新增约束后的对偶问题的最优解,最优值将不变。

因此,我们要找的新增的约束,要和当前最优解冲突。
整条逻辑链为:

新增变量后原问题最优解变小 -> 新增约束后对偶问题最优解变小 -> 新增约束前的最优解不在新增约束后的可行域 -> 新增约束前的最优解不满足新增的约束

一行对偶问题的约束的公式为:

aw<=c

假设最优解为w*,那么违反约束的条件为:

aw*>c

即:

c-aw*<0

左侧的式子,叫做的reduced cost,也叫做检验数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只要加入reduced cost小于0的对偶约束(从而加入了原问题对应的变量)即可
很自然的想法是,我们更倾向于找到reduced cost最小的一个或几个变量加入,也就是最好能找到最小化reduced cost的新约束:

min c-aw*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最优化问题。这个问题叫做列生成的子问题(sub problem)。其中w*是已知的,未知量是c和a。c和a是和问题的应用场景有关的,需要根据实际场景来构造c和a的约束条件。所以子问题无法通用地求解,只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求解。

当所有未加入模型的变量的reduced cost都大于等于0时,目标值无法再优化,说明我们已得到最优解。

另外,熟悉对偶问题经济学含义的同学会知道,reduced cost是指产品的差额成本。那么显然要新增的是差额成本为负的产品了。这是另一种理解列生成的思路。

单纯形算法角度

对偶角度给出了一个偏感性的方式来理解列生成算法。换个视角,从单纯形算法角度上看,则是单纯形算法本身,为了更高效地求解包含大量变量的问题,自然地扩展为列生成算法。

相信有不少人被单纯形算法虐得有心理阴影——公式复杂,手工计算量也巨大……

其实,如果我们先不看细节,单纯形的核心原理并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下面讲解时不会很严谨,理解算法框架就够了。严谨的过程请参阅运筹学相关书籍。

单纯形算法
众所周知,单纯形算法有一个几何上的解释:

  • 线性规划是一个凸优化问题,局部最优解就是全局最优解。
  • 线性规划的解空间是一个n维的凸多面体。最优解在这个凸多面体的某个顶点上。
  • 单纯形算法从一个初始顶点开始,不断沿着邻边找更好的顶点。
  • 当一个顶点四周没有更好的顶点时,这个顶点就是最优解。

整个过程就像水沿着一条蜿蜒的沟渠流下,最终汇聚到最低点一样。

问题是,这里面的几何概念和代数公式怎么对应?

这里用不严谨(但更容易理解)的语言说明一下:

  • 边界:解空间是由不等式约束(包括变量非负这些约束)围起来的一块空间区域。当点p使得若干个不等式取等号时,那么点p就在约束边界的超平面上。这个边界可能是一个面、边、顶点。
  • 顶点:顶点会让尽量多的约束取等号。也就是说,顶点是由若干个改为等号的约束组成的方程组的解。我们叫这个方程组为约束边界方程组。
  • 沿着边:约束边界方程组去掉一个方程,其解集就变成与顶点邻接的一条边。再取一条原方程组外的约束条件加入,所得到的解就是相邻的顶点。简单说,就是约束边界方程组中替换掉一个方程,形成的新方程组解出来就是相邻的顶点。

这里涉及到通过让约束取等号来求边界的操作,而不等式乱糟糟地混在方程型的约束和变量非负约束里,会使这里的分析比较困难。所以使用单纯形算法之前,都会通过引入松弛变量、剩余变量和人工变量等方法(这一步在这里不重要,不详细展开了),将线性规划转换成如下标准形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标准形式中只有变量非负约束包含不等式,其他约束都是等式。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做边界相关的计算了。假设变量数量为n,等式约束数量为m。通过转换而来的标准形式都会有n > m。那么,我们知道,只要让n-m个变量等于0,剩下的m个变量就可以通过这m个等式联立方程组(约束边界方程组)求出一个解(简单起见,不考虑无解,无数解这些边缘条件)。这个解就是一个顶点。

这里约束边界方程组中的m个变量叫作基变量,固定值为0的n-m个变量叫作非基变量。

沿着边找相邻顶点,就是取一个被固定为0的非负约束,也就是一个非基变量(这个操作叫入基),替换掉一个基变量(这个操作叫出基,这个变量出基后就固定值为0),然后重新求解一个顶点。

入基操作需要选择入基变量,选择的依据是这个变量在目标函数中的下降速度,也就是这个变量增加1时,目标值减少多少。经过推导可知,下降速度的计算公式刚好是检验数(reduced cost)。这里就和对偶的视角联系起来了。

出基操作这里就不细说了,大致的思路是在约束条件下,旧的基变量有一部分会随着入基变量的增长而下降,其中最先下降到0的旧的基变量就会被选为出基变量。

整个单纯形算法的计算步骤是:

  1. 选取基变量和非基变量,简单能出初始解就好。
  2. 计算所有非基变量的reduced cost,找到最小且为负值的那个作为入基变量。如果reduced cost都大于等于0,迭代终止。
  3. 选出基变量
  4. 解约束边界方程组,回到步骤2

从单纯形算法角度看列生成算法

在单纯形的步骤2,需要计算所有非基变量的RC。找到最小的那个。当变量个数很多的时候,这一步就成为了算法运行时间瓶颈。

在一些情况下,通过巧妙构造问题,可以让这一步不需要遍历所有变量。甚至我们都不需要知道有多少变量,只要能在每次迭代的时候生成一个或者多个变量,提升优化效果就可以了。

由于不需要遍历所有变量,所以一开始就不需要使用所有变量,只需要使用一组能产生初始解的初始变量构成线性优化问题即可。这种只使用部分变量的模型被称为原问题的restricted master problem(RMP)。

每次迭代时,生成一个或多个让reduced cost最小的变量加入RMP。这个生成步骤就是求解子问题。不断加入新变量直到没有小于0的reduced cost的变量时就达到最优解。

到这里就和对偶角度分析的结果一致了。

下面是单纯形算法与列生成算法简要流程图的对比,可以看到,两者的结构是一样的:
列生成算法_第2张图片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手搓单纯形算法,所以正常都是直接调用单纯形算法库解RMP,然后做列生成,再跑RMP,直到达到最优。

参考:https://www.cnblogs.com/skabyy/p/13397869.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运筹优化,精确求解,线性规划,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