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红遍》——李可染

李可染生于1907年3月26日,故于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李可染是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是近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从小就喜爱绘画,在13岁时学习画山水画 。在其43岁是担任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李可染49岁时为了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去旅行写生。72岁高龄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时作画风格逐渐成熟老辣。擅长画山水画、人物画,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

提到李可染,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他的“红色山水画”作品《万山红遍》。上世纪60年代,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每幅作品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是中国“红色山水画”的代表性作。

藏研网分享一则李可染 《万山红遍》高清大图请您赏析

点击下方链接或搜索 藏研 直达高清大图赏鉴

李可染 《万山红遍》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上世纪“文革”的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画家的创作空间,但是也成就了相当一批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极具代表性,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地位。

五十年代开始,尽管中国画坛掀起了描绘毛泽东词意的热潮,但极少有画家敢于尝试“万山红遍”这一题材。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则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更莫提“红遍”了。这两大创作难点,令当时的画家普遍将其视为畏途,无从落笔。面对这种情况,李可染却迎难而上,开始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局部图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李可染的人物画画面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

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在画山水画方面上,他为了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新的生命,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他还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没有到有,从有到没有,就使从简单到丰富,再由丰富到简单。

在素描画方面,他认为素描就是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反映客观的形象。主体描绘的形象,以及明暗、光线的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有极大的好处。

李可染也提出学习是艰辛的,精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学习者加倍的艰辛和勤奋。



本文转载于 南山大叔发布于藏研app https://h5.cangyan.com/#/pages/content/details_Release?id=469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山红遍》——李可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