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8《纸言.片羽》

图片发自App

王权传给谁?这是历朝历代执政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纵观人类国家史,中央集权制有着巨大的体制优势,主要体现在决策成本低,效率高。尤其是中国历史,无一例外都是中央集权制下的组织结构。

西方民主时代不过百年历史,民主制度的好与坏,需要时间和实践去检验,而不是主义论者说了算。

周公所处时代,统治者关注的是组织管理的“元问题”,基础科学,或许这就是现代管理学中提出的古代哲学中关于组织管理的“量子论”原型。

关于王权继承,先要看看夏朝和商朝的制度。夏朝因为历史久远缺乏文字记载,不在我的研究视野范围,但是周朝历史开始有文字记载,对于商朝的王位继承论述,大抵是不会错的,睿智如周公,对殷商历史应该是有深刻研究和精准把握的。

据记载,商朝王位继承,从先妣特祭和兄终弟及的角度分析,是分嫡庶的,特点是子以母贵。先妣,是对已离世的母亲的尊称。古代帝王一夫多妻,多嫔妃,配偶很多,正室夫人所生之子,地位要比其他嫔妃的所生之子地位要高,也最有资格获得王位继承权。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先后娶了三任夫人,前两任生了九个女儿一个男子,这个男子就是孔子的哥哥孟皮。孔子是父亲第三任夫人颜征在所生,在家族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因此在父亲去世之后,孔子及母亲立刻被正室夫人逐出家门,也就相应剥夺了他继承父亲身份及地位的资格。

帝王去世,王位的传承有两种,一种是传给儿子,一种是传给弟弟,这就是“兄终弟及”,哥哥死了,弟弟接替做王位。

在商朝,王位的传承是传弟和传子制度并存,这就导致了“九世之乱”。

九世之乱,指的是在商朝自商王仲丁后,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又屡次迁都,使王朝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造成王位继承处于混乱状态。

九世之乱,动乱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故名“九世之乱”,国家混乱延续近百年,直到盘庚迁殷后才最终结束。

其实,无论王位是传给弟弟还是传给儿子,终究还是要传给儿子的,无论是哥哥的儿子还是弟弟的儿子,这本来是生物的规律。

传子和传弟有传长、传幼和传贤的矛盾。传弟更有个传弟之子和传兄之子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往往导致王室纷争,王室纷争又会导致王权衰落。

周朝建立初期,在周公之前也没确立嫡长制,是周公最终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只有嫡长子有继承权,这样就经法律上免除了支庶兄弟争夺王位,起到稳定和巩固统治阶级秩序的作用。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完备的服务于奴隶制的上层建筑。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诸侯对周天子说来是小宗。而这些诸侯在自己封国内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这样组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它的顶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诸侯,目的之一是要组成这个以血缘纽带结合起来的政权结构,它比殷代的联盟形式前进了一大步。

大组织管理,在周公这里,中国迈出了一大步,这是实质性的一步,也是开天辟地的一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0868《纸言.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