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学科趣味可以培育

学科的趣味,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这要看教师怎样教。我们可能会看到,两位教师教同样的内容,一个能上得妙趣横生,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另一个则照本宣科,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往往是教师作用的结果——教师对知识价值有独特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个人智慧,而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些教师能把学科教学弄的索然无味,除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很可能与他们对学科的的认知有关。如果他自身学习都是靠“刻苦”,也就很难通过教学让学生领略科学和文化的趣味。

知识本身有趣味,学习的过程更可能培育兴趣。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能通过教师智慧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本身也许比较枯燥,长期沉浸其中,可能会感到单调、乏味,特别是一些边缘的知识,没有很强的逻辑联系,也谈不上什么美感,当然也就缺乏趣味。当其作为课程内容,必须学习时,教师的教学法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作用。

在不少人看来,政治学科全是灌输,课堂一定是沉闷的,不可能有什么趣味,可是深入课堂的人会发现,很多政治教师具备常人所没有的智慧,学生喜爱他们的课。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教师的智慧,这门课完全展现不可思议的魅力。

说没有办法,不仅缺乏职业精神,也因为缺乏智慧。

不了解、不培育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就很难发现趣味。

学习上,可以对学生明确要求,不要靠唠唠叨叨,那些机械重复强调,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基本常识,应当自行记牢,不该靠老师提醒;不要重复同样的错误,有自行检查作业的习惯;要善于发现学科学习中的困难,等等。

但是,教师不要提无意义的要求而败坏学生学习的趣味。

教师自以为是,否定学生的思维,也会导致学生丧失兴趣。

札记: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怎样让课堂充满趣味,妙趣横生,应当是每位教师的追求。

通过思考、探究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深刻,更易于形成能力。

现在大部分学生习惯“等”,等老师来“灌”。学生敢于提问了,我才会在适当的时机提醒他们权衡:怎样发问更有价值,那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会“问”,个人的思考开始了,“学”才成为可能。

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会学”的学生,而不是考试分数高的,因为目前的评价系统仍然无法测量学生的真实能力。

因为没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独学无友,长期在黑暗中摸索,通过自己的思考,一点一点地比较、感悟,用心把那些沉默的书本点亮,让他们成为青春时代的光明记忆。后来我能对着,一些问题比较敏感,敢于质疑,能大致辨识书本知识的真伪,探索寻找真相,也得益于我在独处中自由的学习。

通过自学积累起来的方法,经常帮我渡过难关。因为自己摸索出来的路径,比老师“灌”的要适用。

札记:学,不可以已。暑假里半个多月停了日更,现在想起心生愧疚。终究,还是没有坚持到一年,只好在2020年9月,从新开始坚持10年的目标。有时也会想,到时候在2030年,会是怎样的一个自己,应该比现在好很多吧。

很期待,10年的积淀,自己可以有怎样的蜕变。只是,当下的路,就在于坚持,坚持每天打卡1500字。现阶段更改纯粹看书的模式,还未看书加写札记,每天只看一篇文章,争取把文章看透、吃透。

一定要坚持住,10年。

今天的课堂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对此,也应该预想到会有哪些问题的出现。班上的课堂习惯亟待巩固,有些人的还尚未形成,总之是参差不齐。一切又都是对教师的考验。

对比,要继续抓好绝大部分人的习惯,有个别比较难改变的情况,应进行个别教育,联系家长实为不是很明智的选择。还不如自己多用心把握好。

对于班上的学生,已做好准备强化引导,来日方长,要用一年的时间来见证成长。教师需要拿出一定的耐心来,同时要多留心,防止个别学生对课堂产生不利的影响。

时刻记住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把握好学生的课堂习惯后,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