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成功,就是珍惜时间。鲁迅十二岁在绍兴城读私塾的时候,父亲正患着重病,两个弟弟年纪尚幼,他不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还得帮母亲做家务,为免影响学业,他必须做好精确的时间安排。
此后,鲁迅几乎每天都是在挤时间。他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会有的。”
鲁迅读书的兴趣十分广法,又喜欢写作,他对于民间艺术,特别是传说、绘画,也深切爱好。由于他涉猎广泛,多方面学习,所以时间对于他来说,实在非常重要。
他一生多病,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都不好,但他每天还坚持工作到深夜才肯罢休。
在鲁迅眼中,时间就如同生命。“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性命。倘若无端浪费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最讨厌那些“成天东家跑跑,西家坐坐,说长道短”的人,当他忙于工作的时候,如果有人来找他聊天,他会毫不客气地对人家说:“唉,你又来了,就没有别的事好做吗?”
从鲁迅先生的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得出,他是个惜时如命,有且只有这样的珍惜时间的人,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昨天我们了解到,被李笑来秋叶大叔都极力推荐过的《奇特的一生》的一书中,主人公柳比歇夫更是一个超级“时间管理大师”。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从26岁起,56年如一日地琐碎地记录着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甚至如出一辙,也不知疲倦地记载着。
换做任何一个常人,你让他记几个月、一年或者几年,也许还能坚持,但让你记个56年试试,恐怕没有人能够坚持得下来,所以说他是个神一样存在过的人。而且他一生成就无数,还活得游刃有余。
我想你肯定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那些成就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应用时间统计法的?
柳比歇夫为了从时间中找时间,创造了时间统计法。这种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即将做这件事情花费的时间一一记录下来,存档为时间使用日志。
而且会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对于实现人生目标的事情,所需的时间长一点,而对于写信件的时间要少一点。
那么柳比歇夫又是怎么记录时间过程的呢?时间统计法分为3个步骤,即记录时间、统计总结、作出计划。
1.记录时间
记录形式为:事件+时长。
他在记录时,不会有太多的细节描述。
比如:作为一个自媒体写作人,我们可以这样记录时间:阅读2小时,写作2小时30分,搜集素材30分,平台发布1小时。
柳比歇夫记录的是纯时间,比如,阅读2小时,就是真正的花了2小时在阅读,而不是阅读1小时,去刷了手机20分钟,再继续阅读40分钟。
从现在起,我们也可以效仿一下,记录自己日常每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一天下来,你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2.统计总结
在记录每一个事项的工作时间后,接下来就是做统计总结。
首先,我们要了解他是怎么为统计分类的?
他按日常事件分为3大类: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含在内。
第三类则是需要创作力的任务。
以他1965年夏季的一天为例:
基础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
安置捕捉器2个-20分。
分析-1小时55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20分。
《医学报》-15分。
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
给安德朗写信-15分。
共计8小时35分。这个就是他花在第一类工作上的时间总和。其他的事情也会做统计,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等。
每天、每月,他都会对各项时间做出统计。到了年底,他还会做年度总结报告,比如:有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组织工作、动物研究所;多少时间用于同人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看了的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
以他1938年为例,一共看了9000页书,共用247小时,一共写了552页学术著作。看到这些数字,你是不是被他如此高效的人生惊呆了啊?他的总结,更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了过去时间的历史,也检查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3.作出计划
在做完所有的统计工作花费的时间后,就要进行总结对此,是比预计花费的时间多还是少?接下来的一年计划应该做何调整、安排?
每次总结完,基于过去的实际应用的经验,他会立马作出年度计划或月度计划。
比如,下个月要看一本书,过去一小时能看20-30页,那就能计算出读完这本书所需要的时间,提前做好安排。
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更是让人惊诧不已。1938年的年度总结中,他写到,第一类工作没有完成,差28%:“主要原因是奥利雅和瓦丽雅病了,结果同人打交道多了。”
他能精准统计所有事情的花费时间。比如,第一类工作570(564.5),路途往返140(142),交际130(129),私事10(8.5),一共是1095。
括号里的是实际使用的时间,括号前的是计划用时间,可以看出相差无几。足以可见,他的提前预测非常准。
另外,他还将自己的一生,指定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做过的事情分析一遍。
比如,1964年至1968年,在跳甲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如果我能在下一个五年完成大田跳甲属的专著,就满意了。虽然在形式上我哪一项连一半都没有完成,但各项工作都有显著的进展……
正是过去那些对时间的精准记录和把控,才让他可以提前规划好未来的时间,不浪费时间在不确定的事情上。
了解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我们虽然不可能做到像他那样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每件事的时间,但至少让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无意识中,时间正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溜走,唯有珍惜时间,才能把控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