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形——
在民居小巷中,经常有足浴店、采耳馆等养生小店。
这样的店,靠近居民区,本意定然是为了服务周边的居民。
而且,这些店大都价格亲民,几十块钱的价格就可以享受一次服务。
只是,有人提出了疑问:这样的店,大老板通常开着豪车,他们是怎么赚钱的呢?
民间有句俗话:“猫有猫道,狗有狗道。”
关于怎么盈利,每一家店都会有自己的逻辑。
只是,越来越多的网友提到另一个问题:
有一些采耳馆,似乎是打着养生的外衣,店里却是“别有洞天”,尤其是有的店还推出了“怀抱采”等新颖项目。
对此,大家不禁猜测:这是采耳还是采花?
从一门传统手艺沦为被嘲是“打擦边球”,采耳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采耳”还是“采花”
俗话说:
“人生三大乐:结婚、搓麻、掏耳朵”;
“人生最快活,采耳、修脚、洗个澡”。
可见,在很多人心中,采耳都是一项放松身心的消遣,就跟打麻将、泡澡一样。
这些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养生”也越来越被热捧。
而采耳也成了养生中的一个项目。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 有时候忙碌之后,往往眼花耳鸣。
这时候,如果走进采耳馆,做一个采耳,会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神清气爽。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养生项目,但也惹上了“粉色传闻”。
或许是为了招揽客户,很多小巷中的采耳店,外面看起来狭窄闭塞,里面却是“别有洞天”:
装修很舒适,采耳技师大都是年轻貌美的小姐姐。
她们,容颜较好,而且打扮得很有古典气质,一身旗袍更显得身材曼妙。
采耳的时候,她们和客人保持着很近的距离。
这时候,“采耳”就成了一件有些暧昧的事情。
毕竟,耳朵是人身上很敏感的器官。
采耳时,年轻的技师就在耳边,吐气如兰,丝丝缕缕。
这就难免让人心猿意马。
这些小巷里的小店,或许是因为“内卷”,有的还推出了更多新奇的采耳方式。
比如——“怀抱采”。
就是客户将年轻的技师抱在怀里,轻拢慢捻。
这就难怪很多人会猜测:这到底是采耳,还是“采花”!
还有人吐槽:这就是打着传统手艺的旗号,披着养生的外衣,却在打着“擦边球”。
这样的评价,有些偏颇,毕竟,采耳的起源,还真是一门手艺活。
二、传统手艺
中国的传统手艺,真的很了不起,流传至今,也就有了各种流派:
木匠拜鲁班,剃头拜关羽,造酒拜杜康,甚至还有相声行业的祖师爷,拜东方朔。
各种传统手艺对于手艺传承都有很多严格的训练和要求。
据说以前做小偷,就要苦练手法,要“稳准快”,能将铜钱从热油锅里捞出来而不烫伤手。
甚至,对于出徒的人要求也很多,比如:偷风不偷月,偷雨不偷雪。
刮风天,大风呼号可以遮掩声音,明月夜,有月亮照着太亮不能出手;
下雨天,大雨磅礴可以遮掩足迹,大雪天,一不小心就容易留下痕迹。
跟这些传统行业相似,采耳也有着很长的流传渊源
采耳最初的产生,是在汉代。
当时,采耳只在贵族之间流行,普罗大众并没有机会尝试。
直到清朝时,剃头匠人发明了专门的采耳工具,在剃头之余,他们也会给客人们做一些采耳服务。
慢慢的,这项收益就流传出来。
到了现在,专业的采耳是一定要经过专门训练的。
技师的眼力、手法,操作工具的灵敏,都要经过训练,达到标准才可以进行实操。
所以,现在很多大的专业采耳店其实是值得信赖的,里面的技师一定是经过专业训练,而且很多还是老师傅。
在这种店里采耳,才是一种享受。
而一些小店,尤其是外面看来普通,内里其实奢华的场所,就不那么有保证了。
三、你采耳了吗?
这些年来,大家越来越重视养生。
采耳,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因为不是专业人士,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妄下评论。
根据耳科医生的的说法:耳朵的构造,其实特别脆弱,要好好保护。
但是,当耳朵有明显的堵塞感,让人不舒服时,经过检查后可以通过“采耳”的方式来调节。
不过,大家想要采耳时,最好还是选择那些专业的门店。
毕竟,现在很多人,在采耳后,会因为卫生问题导致感染,尤其是很多店里的采耳工具,很多人使用的都是同一个掏耳勺,这样就有些不卫生了。
最后,还是一个度的问题:
凡事没有好坏,只是在度地把握上。
对于采耳,大家不必当作洪水猛兽,适当时候去采下耳,真的是一种享受。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大家有过采耳的经历吗?有哪些有趣的经历,欢迎分享在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