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务本求专”呢?
务本,致力于本专业、本职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所攻读的专业上。求专:集中精力把本专业或主攻领域做到“精通”“精湛”“专注”的程度。务本求专:这里指读书要术业有专攻,力求做本专业的行家里手。
一、读书治学,以人为本
做学问的根本,首先是做人。人生虽然早晚,但是学会“做人”却不分先后,这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要致力追求的目标,是必修课。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把“做人”这门功课学好。
那么读书人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此事因人而异。毛泽东提出要做“五种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邓小平提出要做“四有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那么做学问呢?其实就是学什么,当然就要专注什么。
郑板桥有《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读书治学,也要有这样的精神,抓住三点(重点、疑点、难点)不放松,不把有用的知识抓在自己手里,记在大脑里,就什么也没有得到。
很多人总是说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关键还是不想读。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只不过你挤出来的时间是否首先被用读书。现代生活,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很热闹,灯红酒绿、声色犬马,可以诱惑人的东西太多了。无论世界如何变化,自己的选择总是最重要的,多一些书卷气,少一些烟酒味;多一些修身养性,少一些麻将牌九。只要选择读书,就要耐得住寂寞。
读书是有益的,它可以改变我们的情调,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的潮流当中。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之所以能够风靡全球,历久不衰,就在于读过这本书之后,能够让我们学会怎样处事,怎样与人交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品味人生。而孔子的《论语》,可以让我们明白人是需要积极奋进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和阅历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凡此种种,都是读书带给我们的益处。
读书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些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事实上真的是这样,读书可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可以丰富人生的道义,可以让人们获得智慧,还可以让国家变得富强。读书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读书修身。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读书即是立德。
要修炼道德操守,提升自身素质,最好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书修德,知行合一,付诸实践。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加强修养、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手段。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素养,一种境界追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识,一切高尚的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血液里,融汇到我们的日常实践中。
世界上的学问划分为各门各科各种各类,但是不管我们研究哪一个专业,学习什么科目,都必须向达到精专程度努力,力争成为各行各业顶尖的行家里手。这就是我们要务的“本”,这就是我们要求的“专”。这就是我们读书治学要追求的目标。
朱光潜在其著作《论读书》中写道:‘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哪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做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必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个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求材料和诸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书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知识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对于初学者卜相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以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做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
古今中外,凡是善读书的人,都是善于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读书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的。
二、专博得当,相得益彰
历史学家陈垣曾经说过:“读书要有博有约,有广有专,这是因为如果样样都去钻研,势必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反使得样样都不能深不能透。”
务本求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务本求专,就是“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就是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务本求专其实就是现代人常说的“T”字型人才,专,指的是专业上要强,要有自己的专长,而且越长越好;博,指的就是知识面要广、要宽,要打好文化基础,具有必要的知识背景。
读书应博。王安石读书,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
做事应专。眼欲博观,手应约取,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专治粗疏之病,以博纠支离之偏。由博而专,由专而博,不同时段,相互转换。这也是研究学问的乐趣。要做到务本求专,就不能将“务本”与“求专”割裂开来,两者必须做到和谐统一。为此,就要谨慎挑选专业,而且已经选定,就要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忠实于自己的专业,并为之奋斗不息。千万不要轻易地“见异思迁”,更不能朝秦暮楚。有人统计,现在世界上有10000多个专业,任何人都无法全部学完,学不完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务本求专。
“专精”和“博通”的统一并不仅仅是治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很多工作、事业所必须达到的要求。专精与博通的关系一定要搞清楚。专不一定能精,但是精一定会有相当层次的专;博不一定能通,但是同则一定具备相当水平的博。如果我们在治学方面想要更上一层楼,则两者一定不能偏废。因此读书治学,既要精读好书,又要广泛涉猎,做到专博结合,以专带博,以博辅专,两者相得益彰。
《荀子•劝学》:真积力久则入。只有持久不断的积累、努力,才能有所进取。学习不能急功近利,但一定要有目标,尤其带着问题学。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只有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基础知识,从而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现象。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必须注意如下几项原则:
(1)整体性原则:专博互济,一专多能;
(2)层次性原则:合理知识体系的建立,必须是从低到高,在纵向联系中,划分基础层次、中间层次和最高层次,基础层次不存在,较高层次就容易成为空中楼阁,没有高层结构,就不能显示高水平。所以任何层次都不能忽视。
(3)比例性原则:即各种知识在自己的知识体系架构中的数量和质量之间要有合理的配比。配比的原则应根据培养目标来定,目标方向不同,其对应的知识结构的构成也会不一样。
(4)动态性原则:即所追求的知识结构决不能处于僵化状态,必须是能够继续自我调节的动态监管。这是为适应科学发展、知识更新、研究新课题、探索新领域、职业和工作变动等因素的需要,否则就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需要培养的能力范围很广,包括:自学能力、操作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查阅资料、选择参考书的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在各种能力中,必须重视培养会思考、会探索、会解决问题的本领。
知识的海洋浩如烟海,如此多的书籍会让我们无所适从,这就是读书方法论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读书要将精读、博览和浏览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够专博兼得,受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