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有越来越多的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现世,因为英烈英雄的无私无畏不屈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是我们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克敌致胜的不二法宝。
国庆节我也带老婆儿子去看了由林超贤、徐克、陈凯歌主导,由吴京,段奕宏等一众硬派军旅演员主演的《长津湖战役》,老婆儿子是看得挺感动挺入神的,儿子看完回家还在说长大后要当兵哥哥打美国坏人打日本鬼子保护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真暖吧。
只是就这一部电影而言,我个人看完后,感觉就是吃了一碗夹生饭,满满的都是意兴难尽的遗憾感。作为一个爱历史爱战争片的爱国青年,我觉得,这部《长津湖战役》如果按枪战片或者爆米花电影来看,那是杠杠的。可如果要按爱国主义教育与的经典神作的标准来看,林徐陈这三人组合给出的这一个答卷,真的是最多只能算是及格,让人意兴难尽。
及格之处,当然是关于基于时代背景的枪械这些装备的描写,是被航炮扫射后、是被炸弹炸中后的血肉横飞的场面细描,是飞机大炮坦克爆破枪战这些刺激元素的基本齐备而且基本没有脱离历史背景范畴。而全片战斗节奏紧凑,也是其加分项。
为什么会让我感觉意兴难尽?
因为我作为一个爱历史爱纪录片的青年胖子,这一部电影既然选了长津湖这个史诗级别的战役作为展示鸟,就不应该只是这样流于表面而已,更应该要充分地把这个战争奇迹的与天斗与人斗残酷卓绝与更深层次的支撑志愿军战士排除万难战胜敌人的坚定信仰与大无畏精神展现出来。
这本来是要做出一部宏伟的战争史诗的,现在却成了朝鲜战场版的特种警察片,当然会让军迷们意兴难尽。
……
首先,伍千里连队入朝,接到护送电台的任务,路上遇到进攻美军通信塔不利而陷入绝境的兄弟连队,于是伍千里为了救援兄弟部队,就分出一支人继续执行护送电台任务,自己则参与救人。电台护送到后,伍千里连队又在大榆洞接到命令出发穿插长津湖某高地,包围北极熊团。
我想说,这一条剧情线,完全是不符合军事常识的,也没有历史常识,会让历史迷和军迷们觉得莫名其妙就很正常了,因为这个剧情线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我老婆说,不会呀,我觉得看得挺燃的,吴京好型呀,段奕宏好帅呀→_→,哪里的逻辑不通?
要真的完全展开说,长篇大论五千字论文妥妥的没问题,单哥我就挑几个点简单带一带算了,免得有人看得不舒服。
第一个,进攻美军通信塔瘫痪美军通信这样的桥段是不成立的,因为美军一个通信就压根不存在依赖通信塔的事,他们的大功率电台可以让麦克阿瑟的命令从东京下达到朝鲜北部,你炸一个通信塔又有什么作用呢?
所以,这个,不成立的。
既然这点前提不成立,那么后面的志愿军为了瘫痪美军通信去炸塔的设定就当然不成立了。顺带提一提,志愿军如果觉得这个通信塔是关乎围歼美军的重点,必然是集中优势兵力进攻的,而不仅仅是以一个连队进攻。
第二个,伍千里为了救援兄弟部队分兵,这个其实也是完全不符合军事逻辑的。如果这些电台重要到需要一支部队翻山涉水去运送,那么伍千里怎么敢分兵?怎么敢节外生枝?一定是以运送电台任务为最优事项的。他可能会建议兄弟连队撤退,但绝对不会冒险分兵。因为如果这些电台真的这么重要,一旦暴露,以美军的能力,空投几百人来围杀他们也是可能的,如果任务失败或者延迟,对整体战局的影响会难以估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运送电台不是那么紧急,为什么开篇就让一支远离指挥部的连队翻山涉水去运送?
从志愿军司令的一往指挥部前移的风格看,一次战役都打完了,二次战役整紧锣密鼓地暗中调度,指挥部居然还会缺电台,这个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吧。
所以可以说,电影的开篇就是不成立的。
(当然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才疏学浅,对这样的历史小节没有了解到位,请指正)
第三点,
伍千里连队人到了志司,接到了命令直接穿插具体的前线埋伏阵地,这个其实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不成立的。因为部队指挥系统,是有明确的分级与层次的。志司会下令给兵团指挥,兵团指挥再把具体任务给军长,军长再跟参谋们商量具体的执行对策,再由师部调度具体的执行团去做。
如果志司真的这样做了,那是兵法大忌,越级微操,上一次这样操作的,是运输大队长。
而在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前线兵团也不可能会直接联系志司点名要这支具体的连队,一来无线电静默,前线兵团不会知道这支执行运送电台任务的连队在哪里,而且就算前线兵团要支援,给司令部的请援电报也不会提明确的部队。
而如果前线兵团真的需要增援,志司出手怎么会是调一个连队?十几万人都不够用,你一个连队砸进去又如何?
所以,这一节剧情也是不成立的。
从这三节剧情的不合理与不成立,我大概可以看到,这部电影的创作是相当匆匆忙忙的,剧本的打磨度相当的差,整个故事存在致命的不合理性,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可能是林徐这样的港片导演对相关历史的了解不足导致的,也可能是为了全场激斗热血紧凑而设计的,也可能是为了主演们有特出的戏份而编排的。
唉,果然是慢工出细活,任何一部成功的战争片,都必须有一个经得起军事逻辑去推敲的剧情线。
《集结号》,《团长》,《三大战役》都是这样的经典。
…………
为什么军迷们会觉得意兴难尽,甚至有些失望?
因为我们期待一部宏伟史诗,而《长津湖》的战斗场景,最多只能算是强化版港式特警片水平的。一来,本片对美军火力与美军战力的优势是严重不足的。二来,本片对长津湖行军的艰苦卓绝是严重不足的。三来,本片对志愿军的战术素养的描写基本停留在人海冲锋的水平,对志愿军成名三三制的巅峰步兵战术基本没有。
而在一部战争电影中,要充分刻画出军人的坚定信仰、牺牲精神,逼真的激烈的宏伟的战争场面就是必不可少的。
很遗憾,本片里并没有做到这样的战争场面刻画,甚至连志愿军在长津湖行进与埋伏的艰苦刻画也远远不够,所以这片中对志愿军精神信仰的刻画要么是流于表面,要么是生硬搬套,要么是严重不足也就可以找到问题根源了。
总体来说,我在《长津湖》这部电影里看到的不是志愿军战士排除万难战胜强敌的可歌可泣,而是一众主演在演一部港式特警电影,或者是硬汉这一类的美式英雄电影。
……
如果我来编剧,我会怎么办?
我最多留开篇决定出兵那一段,特出一下伍千里复员母亲无言送别的那一段,为的是表现出兵的必要性与全国人民对保家卫国的思想觉悟。
接下来,火车过长城这些段落可以直接省掉,直接就是二次战役开始调度,前线兵团在严寒中进入长津湖地区。
然后就可以是以连队为单位,从大局转向小范围,去刻画志愿军部队的艰难。
战役开打后,我会强化对美军战力与火力的还原度,这样才能突出志愿军战力与意志的不凡。
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在围攻北极熊团,在炸水门桥,在围攻机场或者是在描写冰雕连时增加冰雕连在埋伏时的心理、对白的描写,从而达到把志愿军的战斗意志,坚定信仰,牺牲精神完全地在片中展现出来。
最后提一提吧,如果是经费不足,只能从连级单位的视角去展现战争,那么最好是选择穿插的阵地阻击战这样的大战役中的小战斗来入手。毕竟一个连队二三百号人,你要想用这样的单位在十面埋伏的攻坚里展现什么,真的太难了,很容易会有三色台几十人说成几万人的尴尬出戏。
对了,长津湖战役里志愿军的非战斗减员是很厉害的,基本冻伤冻死的可以占一半,这个在片中丝毫没有体现,这是绝对不应该的。
总之,其实,我觉得冯小刚拍的话可能更好,兰晓龙编剧的话会更好,由传统的革命电影大厂拍会更好。
以后可以这样,鹅厂,啊里,光线这些出资,由以前西安那边电影出来的拍,这样的搭配,或许真的可以出一部媲美三大战役的抗美援朝经典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