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境界——《凡尘磨镜录》读后感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是《凡尘磨镜录》,体裁是中篇小说。这本书的作者叫苏迅,无锡人,也是一位玉石收藏家。我有幸去了苏老师的读书会,捧回了这本好书。

说回这本书,已经迫不及待给大家推荐了。我想从三重境界给大家来分享我的读书感受——

第一重境界:入门境界,读书入门不外乎入眼入心。翻开《凡尘磨镜录》,你会读到“白相”“亲娘”这样的吴侬软语,会在文字间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新生路,中山路。无锡的文化因子让我倍感亲切。此书,好读,我第一次翻开时就读了三分之一,悄然间被故事引诱入门。

第二重境界:高手境界。全书共195页,人物廖廖却个性鲜明。主人公叫家骝,小时候抓周抓了一块玉扇坠,意气风发的少年认识了上海来的虞老师,自此解锁了各类玉知识,经历下乡插队,归来时已拖家带口,后来,“在社会发展浪潮中抓住历史机遇,转身为成功的企业家。最后在红尘世界的喧嚣之中,锤炼成为一个成熟的玉器鉴赏家。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家骝,让他的命运与玉相互交融、修行,遂成“高手”。而我们也能在作者的笔下看到一个个立体的人,感受作者借人物之口表达的那些观点——

书中的虞老师说:“很多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够实现,也不是你努力就可以改变,很多条件要看机缘巧合。这里面有幸与不幸,那是命!”

家骝失去视力后思索人生,他心里想:探讨人生的意义,其实都是在探讨人与时间的关系——你跟时间抗衡的唯一办法只有,活在爱你的人心中。

阅读有识,从人物的话语间觉察自己所得,形成自己的见解,遂成高手。

第三重境界:自在境界。“所谓自在,就是舍弃”家骝遭遇变故视力基本丧失,他想撰写一本玉器鉴赏的书,还多年来收藏的玉器悉数捐给博物馆,“留待日后有缘人重新去发现它们、发掘它们”。舍了身外物,得了心安宁。书中最后写到,家骝同母亲搀着手登上公交车,此时他是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抵不住困意,在座位上浅寐,仿佛全然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书中,家骝自白的最后一句是这样的:家骝想,我真是好命,在我的一生中总是遇见好人。我来世间一趟,总是看到希望。

幸运的是,我们在阅读中随着主人公经历了那个时代,度过了人物的命运坎坷。阅读中的局内人——我们,在合上书之后,走向了局外——我们真实的生活,而读书的那个我们似乎随着人物一起迈向了自在的境界。

入门——高手——自在。这三重境界其实是书中的玉器鉴赏之道,原谅我化用于此,借以分享我的读书感悟。

最后让我们回到书名——《凡尘磨镜录》,作者在读书会上解释了它的由来,“磨镜人”来自吕洞宾的典故,传说他曾乔装成磨镜子的凡人。在人世间游戏红尘。家骝,虞老师,爱玉赏玉之人自当是潜身凡尘之人。

那身为读者的你我,亦当如斯。正如书中所言“当笑岁月不居,与君均是凡尘中磨镜之人也”。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重境界——《凡尘磨镜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