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化妆简史(下)

六,宋辽金元时期

宋元汉族女子的妆饰总体风格:

较之唐代要素雅、 端庄得多。但另一方面崇尚华丽、新颖之风并未减弱

两宋时期受程朱理学体系影响:

1.面妆: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红妆,而代之以浅淡、素雅的薄妆

2.眉妆:纤细秀丽的蛾眉为主流

3.唇妆:不似唐代那样形状多样,而是以“歌唇清韵一 樱多" 的樱桃小口为美

4.发式:只注重高髻,不再如唐代的“两鬓抱面” ,这也恰好与宋代女子的苗条身材相协调,愈发突出宋女的纤丽、端庄与清秀之美

“缠足”习俗出现,始于五代,宋元盛行

汉族女子妆饰

1.眉妆:名妓莹姐日作一样

2.面饰:样式丰富,材质上花样翻新,出现“鱼媚子”等新奇样式

3.发式:各种发式流行周期之短、名目之多可谓前无古人,且不论贫富都爱戴高冠、插长梳,其尺寸之长大,导致朝廷屡有禁令而不止

4.宋代不论男女,簪花习俗异常兴盛,各种节令与季节均会插戴不同的花朵或类似花朵的饰物,这在其他朝代是不曾有的现象另外

5.市井之间,文身习俗依然兴盛

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妆饰

蒙古族、女真族、契丹族都是北方游牧民族

1.无论男女,常年过着以畜牧为主的游荡生活。在化妆方面不如汉族女子那样种类齐全,细致考究。只有有限的几种化妆样式,如契丹族的“佛妆",蒙古族贵族女子的“一字眉”。

2.在发式方面,则皆髡发,余发或垂散,或辫发,适合游牧生活

宋辽元时期面妆

宋元时期受理教的束缚,面妆摒弃唐代浓艳红妆及各类时世妆,多为一种素雅,浅淡的妆饰,称为“薄妆,淡妆,素妆”,施以浅朱,只透微红

1.飞霞妆:曾流行于唐代的先施浅朱,然后以白粉盖之,呈浅红色的“飞霞妆”

2.慵来妆:汉代便已有之的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的“慵来妆”

3.檀晕妆:先以铅粉打底,再敷以檀粉(即把铅粉与胭脂调和在一起),面颊中部微红,逐渐向四周晕染开,是一种非常素雅的妆饰

(以浅赭色薄染眉下,四周均呈晕状的一种面妆也称为“檀晕妆”,唐宋两代都很流行)

4.泪妆:唐五代,宋时依然流行

5.佛妆:与宋代并立的辽代契丹族妇女面妆。

这是一种以栝楼(亦称瓜蒌)等黄色粉末涂染于颊,经久不洗,既具有护肤作用,又可作为妆饰,多施于冬季。

因观之如金佛之面,故称为“佛妆”。面涂深黄,红眉黑吻

宋辽元眉妆

宋元眉妆总体风格是纤细秀丽,端庄典雅

宋代眉妆

1.长蛾眉:宋元两代宫女

2.浅文殊眉:其眉式淡雅而纤细,既符合尼姑的身份,也可看出尼童子大多凡心未尽

3.出茧眉:眉形短阔,如春蚕出茧的眉式,其在魏晋、唐代都曾有流行

4.广眉:广眉成半额,大眉,厚眉

5.倒晕眉:眉毛通画成宽阔的月形,另在一端(或上或下)用笔晕染,由深及浅,逐渐向外部散开,一直过渡到消失

元代眉妆

1.蛾眉:元代民间汉人所画眉式基本承袭宋制,多为蛾眉

2.远山眉

3.柳叶眉:元代也有中间宽阔,两头尖细,形似柳叶的柳叶眉

4.一字眉:元代后妃。眉式细长,平齐,取端庄之意

辽代眉妆

辽代契丹族女子的眉妆中有一种“红眉”,是与其“佛妆“相搭配的

宋元唇妆

宋元时期女子的唇妆不似唐女那样形状多样,

但仍以小巧红润的樱桃小口为美,颜色淡雅

辽代唇妆

辽代契丹族女子的唇妆则是与“佛妆”相搭配的“黑吻”,即以乌膏染唇,属于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

宋辽金元面饰

对面饰情有独钟,种类齐全,花样翻新

1.梅妆(梅钿):梅花形花钿

2.翠钿、花饼:流行于唐代,宋代盛行。花饼上可以镂画纹饰。

与宋代同时的金代,男子也点翠靥,只是不似女子般为粘贴于面或涂绘于面,而是黥刺于面,类似于文面。

元代的女子也很喜爱戴翠钿。宋时的女子还喜爱用脂粉描绘面靥

面饰材料

面饰材料除沿袭前代外,宋代在面饰的材质上还有所创新,出现了很多过去从未有过的新奇花靥。

1.团靥:是一种以黑光纸剪成的圆点,贴于面部作为面靥。此外,更有讲究者,在此“团靥”之上,还镂饰以鱼鳃之骨,称为“ 鱼媚子”,贴于额间或面颊两侧。

2.玉靥:以珠翠珍宝制成的花钿,称为“玉靥”,多为宫妃所戴。

辽代契丹族女子还有一种鱼形的面花

3.额黄:宋元时期额黄不似唐时流行,依然未消失,蒙古族女子也有染额黄之俗

宋代文身之俗依然兴盛

宋代发式

宋代妇女发式承晚唐五代之遗风,也以高髻为尚。为了加高发髻,往往要掺入假发,甚至直接用假发编成各式发髻。宋代女子的高髻往往是配合着高冠与长梳。宋女还热衷于花冠

1.朝天髻:五代已有,北宋年间甚为流行

2.同心髻:一般只要将头发挽至顶部,编成一个圆形发髻即可

3.流苏髻:是从同心髻演变而来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相似,唯在根部以丝带束紧,带垂于肩,似流苏一般,故名

4.不走落:在理宗朝中,宫中流行一种梳高暂于顶的发髻

5.危髻:高髻

6.芭蕉髻:髻式作椭圆形,四周环以绿翠

7.龙蕊髻:也称“双蟠髻”,是髻心特大, 有双根扎以彩色之增

8.盘髻:是指妇女盘辫而成的一种发警,宋代有大小之分。“大盘髻”髻式作五围,紧紧扎牢,中间用玉钗及丝网固牢之。“小盘髻”作三围,播以金钗,不用丝网固牢

9.盘福龙:崇宁年间,发髻又大又扁,不妨碍睡眠,所以又叫“便眠髻”。

10.女真妆:当北方女真族崛起时,当时的上层妇女又效仿北方民族妇女头饰,作束发垂脑后的女真族妇女发式,谓之“女真妆”。先出现于宫中,后来逐渐遍及全国

宋代女子的发式和如今女子的发式一样,其流行周期短,发式名目之多数不胜数

宋代额发

1.大髻方额:发梳掠于脑后头顶,将额发修剪成一字形,横列于眉上(崇宁年间)

2.云尖巧额:是指将额发盘成朵云之状,云朵朵数多寡不等,两鬓以钗钿固定

宋代冠饰

1.冠梳:长梳, 又名“大梳裹”。

其制为以漆纱、金钮及珠玉白角等做成两鬓垂肩式高冠,冠上缀长梳数把。

初始于宫中,后普及于民间,成为一种礼冠。

插梳的习俗,唐五代都很盛行,但当时多为插小梳,多者可插至十余把。但到了宋代,梳形则日益大而数目减少,盛装还总是四把或一两把,施于额前。中原总的趋势还是一把,且随同发髻增高而愈加长大

宋时不仅梳形日益庞大,冠式也向高处发展

2.花冠:花冠的流行和当时社会养花,售花的风气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簪花与戴花冠习俗始于六朝,兴于唐代,而盛行于两宋

按节令簪花:除了戴花冠,不同节令会插戴不同的花朵或类似花朵的饰物

宋代男子也簪花

辽代发式

无论男女,均髡发,即剪发,剃去头上一定部位的长发,两鬓有垂发

契丹女子发式

未出嫁时髡发,出嫁后开始蓄发,高髻盘顶,或双髻式螺髻,有身份者才可用头巾包头

契丹男子发式

髡发,剃光颅顶,耳上额两侧留有长发,拢至脑后分三股结一长辫,发辫残存十节,长13厘米

契丹皇帝在属契丹民族所特有的大型祭祀活动时常戴着金纹金冠

金代发式

女真族,前髡后辫

元代男子发式

留前发及两侧发,余皆制去,犹如契丹族的呢发,只是两侧发不似契丹族般散重,而是结成发解并挽成辫环,且环数不一。

前额垂发则多为桃子式一小撮,而合辫为一,直拖重衣背

元代男子的发式花样相当的多:大元体例,世图故变,别有数名,还有一答头、二答头、三答头、一字额、大开门、花钵焦、大圆额、小圆额、银锭、 打索绾角儿打辫绾角儿三川钵浪、川著练槌儿

元代女子发式

1.椎髻:元代蒙古族妇女多椎髻,少女多梳辫

2.辫发:已婚妇女发分二辫下垂,并用发袋装饰成圭状。少女婚前,要梳七辫盘于头顶,结婚时方分二辫并也要装入发袋装饰

3.故姑冠:元代蒙古贵族妇女,这种冠式是其所特有的,名“故姑冠”,冠高二尺,其上羽毛又尺许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古代化妆简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