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回首的一瞥

偶然回首的一瞥

文/徐立华


她毕业之后来到一所农村中学教书,作为学校的第一位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学校的环境是比较艰苦的,但是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她的适应能力是比较强的,因为距离家比较远,平时她是在校住宿的,宿舍是在教室后面的一栋平房里面,里面的格局跟学生宿舍基本一致,上下铺的铁床,因为从家到学校就一趟绿皮火车,她报道的时间有点晚,所以到宿舍之后只有上铺的位置了,她上学期间住校多年,所以对上下铺的住宿环境很熟悉,住哪里都没有关系,在这个多年的旧房子改造的宿舍里,冬天在哪个位置室内的温度都是一样的冷。

年轻的她喜欢白色,即使是冬天的棉袄也是白色的,可是在她刚刚工作的时候,没有洗衣机,所有的衣服都是手洗的,冬天没有热水,她只能用冷水洗衣服,洗好的衣服晾到外面快就冻成冰坨,然后一点一点蒸发水分才能晾干。每次洗棉袄她的手都冻得失去知觉。

那时候的教学是最原生态的讲练结合式,初中教材的编写也是围绕着语法进行,除了一本薄薄的的练习册,学生没有任何其他资料,期中期末考试学生的考试卷子和平时的练习题都是通过在蜡纸上刻钢板然后用手推的方式把试卷印出来,那时候用的还是蓝色的油墨,每次印题之后满手都是染上的蓝色的墨迹。

连续几年她都教毕业班,每天下班后,她常常在在昏暗的灯光下给学生刻题印题,几年下来,她的眼睛散光的越来越严重,很多时候看眼前的字迹都是重影的,颈椎也出现了问题,脖子后面出现明显的突起。可是她从来没有因为眼睛和身体的毛病而间断为学生编练习题,学生们一看到试卷就知道那是她给他们刻的题,因为她的字迹是那种清瘦的印刷体,能让一张纸上的练习题的数量达到最大化,既节约了纸张,也提高了试题的数量。

那时候学生们对于学习真的处于一种完全自由的选择状态,他们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不想学什么就完全放弃什么,初中的英语就是被学生们放弃最多的学科,因为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短缺,有的学校直到初三才开始开英语课,学生对英语也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接触的越晚接受起来就越困难,而且学的多数都是哑巴英语,只认识单词不会读,只会考试答题,听不懂英语也不会说英语。不仅学生认为英语可有可无,连一些年纪比较大的班主任都公开对学生说,“学英语有啥用,不如多背背语文课文,做几道数学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英语课堂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都是很困难的,学习的人不多,还有想学而找不到方法,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的说话、打闹、做各种各样与课堂无关的事情。年轻气盛的她常常和学生为了学习弄的面红耳赤、互不想让,有时候她会带着开心的期望去上课,然后郁郁不乐的默默回到办公室。

农村的孩子是质朴的,但是也常常是顽皮、淘气、贪玩和鲁莽的,想要他们学习英语属实不容易,为了让学生们学习,她真的是费尽了心思。她给学生做单词卡,领学生做巩固单词的各种游戏,课后为学生义务辅导,课间为学生解决问题,每次当她抱着一摞作业本出现在教室门口的时候,学生就知道她又来当面指导作业了。所以只要看到她出现在教室门口,总有几个孩子主动围拢过来,挣着抢着看看自己的作业本上有几处错误,如果发现自己的作业没有任何特殊标记,他们都会非常开心地离开教室,一边走一边交流着如何能高效保质地完成老师留给他们的任务。这也成了她所任课的班级学生和老师达成的一种师生的默契。每次下课的铃声响起,看到她抱着一摞作业走过来,学生们都会在自己的位置上等一等,如果没有念到自己的名字,他就会露出开心满意的表情。被念到名字的同学会走到老师跟前,等老师一一为她解释原因,并且决定下次正确率一定要提高。


记得一次,她在给毕业班的学生上完课之后,刚刚要去食堂吃饭,外地的一个陌生号码打了的进来,她接过来一听,原来是她多年前的一个学生,当时那个学生的基础不错,英语偏科,但是每次老师提问他听写单词,他都会找各种理由推脱,但是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最后他顺利升入重点高中并且上了大学。他工作多年一直想着要回来看看自己的老师,就是想告诉她,是她的不放弃成就了自己后来的学业。虽然当时他从没有向她表达过任何的感激之情,但是他的心里一直有着这样的一种惦记,当那位已经成人的学生说自己对老师的真实感受之后,她被感动了。其实她已经不记得自己当初对他的特别关注了,因为在她看来,那是她的本职工作,他是有希望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虽然他不听话,很执拗,但是她不希望他的偏科影响他后面的学习,就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她天天提问他,给他纠正作业上的错误,鼓励他学习,即使他有时候会耍态度,但是她依然坚持不放弃,他心里明白老师的用心,所以他才会一直念念不忘。

或许这就是一个老师工作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多年之后,有那么一个学生来到她面前,说,“谢谢老师当年的不放弃。”

这是多么美好而有温馨的画面,为此我们身为教师的,才会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下去,这也是鼓舞和支持我们继续努力的一种动力。

当初的选择,今天的坚持,明天的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然回首的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