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叔本华的收获

阅读感受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出现偏差,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哲学书,如果不是剑飞老师安排共读,这个第一次还要再晚几年才能来,很开心借由这次机会打开了阅读哲学书的大门。

昨晚的共读我的状态变化如下:认真共读—充满兴致—困—好困—太困了—(21:30剑飞老师问还要继续读吗?)下次再读吧。当然这不是剑飞老师共读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在开始共读前,我只提前读了一章,在完全陌生的情况下参与共读,而且共读的节奏快,信息密度极大。

我一个哲学小白,刚进入哲学世界,一下收到了太多信息,大脑转不过来了,产生了困的生理反应。但这不影响我是有所收获的,甚至期待下一次共读下半本。

阅读收获

我想这本书是要反复读的,因为有些内容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连在一起就感觉读不懂了,大概是经历和阅历有限,过几年再读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记录其中三个章节的收获,这也是昨天阅读时,带给我印象深刻的内容。

01.论思考

太多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失去弹性。

让自己没有自己思想的最稳妥的办法就是在空闲的每一分钟马上随手拿起书本;

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不会被别人所阅读。

阅读是不会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的,阅读后一定要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将其和自己的思维相结合,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只有经过自身生发的思考所得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的。

思考不是随时都会出现的,要给自己预留思考的时间,静待思考的到来。思考也是可以少量多次的,一段时间内思考同一件事是正常的,想明白了之后就会去思考下一件事了。

如剑飞老师所说,重复思考在语音写作中也经常出现。我会经常出现一段时间频繁的提及某一类事情,重复到我自己开始怀疑人生,但一段时间后就不再提起,这说明暂时把这些事情思考清楚了。也许隔一段时间还会出现,出现了就再次思考呗。

储存思考的产物最好的方式将他们写下来,任何书写方式都是可以的,写下来的东西是给自己看的,不要有任何压力,先写再说。可以有一个固定思考的空间,公开不公开随意。

请牢记,我们的目的是将思考的产物写下来,哪怕看起来很幼稚,这也是目前的思考的产物,持续记录也可以看到思考的产物在不断生长呐。

02.论阅读和书籍

没有什么比阅读古老的经典作品更能使我们神清气爽的了。

认真阅读真正的古老经典,今人对它们的评论并没有太多的意义。

阅读好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不要读坏书,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时间和精力都极其有限。

01 

多阅读古代作者或思想家的原著,对,是原著,不是今人的解读,解读中夹杂了解读的经历和理解。我们完全可以自己来阅读,自己理解,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读不懂,理解不到位,没有关系,隔一段时间反复阅读,思考是可以不断练习的,会不断成长。

认真阅读古老的经典,多思考经典内容传达的含义,引发深层次的思考,也是可以替代简单思考的方式。深度思考和认真总结是非常稀缺的,现在起可以多多练习。

02 

在阅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不合适的书果断舍弃,多读好书,多读经典书。如此阅读,每年阅读多少本书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自己吸收了什么,思考了什么,有没有将收获转为实践,这才是重要的。

书不是读过越多越好,但也不可以不读书。

对新出版的书籍保持警惕,可以观望一段时间,过了书本的宣传期再做决定是否阅读。这方面我吃了不少教训,大多数买回来的新书,要么阅读后感觉食之无味,要么干脆没有阅读,过段时间再看过了新鲜劲儿也不想读了。当然,不能一揽子包括所有新书,但遇到好书的几率相对来说小了很多。

前提整理书架时,面对跟风买的新书,真的无从下手,最终决定有空快速阅读一下,如果还不错就保留,否则就处理了(叹气)。同理,综艺、电视剧、电影也是同理,整理书架时也顺手整理了本子,曾经写在想看清单的剧现在根本没有印象,不看不会有任何影响。

人们经常把购买书籍错误地等同于吸收和掌握这些书籍的内容。

“复习是学习之母”,每一本重要的书籍都必须一气呵成连续读上两遍。原因之一是在阅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的整体关联,而只有知道了书的结尾才会明白书的开头;原因之二就是在第二次阅读的时候,我们的心境、情绪与在第一次阅读时已经有所不同,我们获得的印象也会不一样。

01 

叔本华172年前的言论对现在的我同样适用,扎心了老爷爷。购买书籍不等于吸收和掌握书中的内容,阅读书籍也不等于吸收和掌握书中的内容,重要的是思考和实践。同理还有听书。

02 

一本书连续阅读两遍,也是我最近的感悟,尤其是用碎片化时间看电子书时,更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第一遍读完都不太能串联起这本书讲了什么,还需要阅读第二遍才能捋清楚各种缘由。

对我来说,第二遍阅读时,除了更有整体感外,还会注意到第一次阅读时忽略的关键部分,也是查漏补缺。其实这也是多次阅读一本好书带来的收获,遇到好书一定要反复读,每次收获都不同。

03.论写作和文体

01 

叔本华提到,动笔是因为有了想传达的东西,而不是为了有东西可写而思考后的结果。这个给我提了一个醒。

不得不说,我10天里有2天是为了有东西而写而思考,大多数时候这样的文章我也是不满意的。现在能达成的自洽是,为了培养写作的感觉,只能先如此维持,到了有东西想写就能立刻写出的时候,再调整发布的频率。

毕竟,我现在有一些想写的东西还是写不出的,当然在阅读叔本华这本书中也找到了答案,因为没有思考完毕,所以是混乱的。当思考完毕后,就可以直截了当、清晰地传达出来了。

02

写清楚是作者的任务,一篇文章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要清晰可见,这也是我需要提升的点。回看过去写的文章,当我以阅读者的身份看待时,我也不知道到底表达什么,这就是自己没有做到位了。

在目前的写作阶段,我可以做的是一篇文章表达清楚一个观点,如果这篇文章是观点类的文章。这也需要我不要写得太着急,为了赶时间点而写作。

03

叔本华说,理想的写作方式是以建筑师的建筑方式来写作,在开始建筑之前预先制定了建筑计划,连零星、个别的细节都已考虑妥当。

当然我离这个状态还差很远,但知道是不可逆的,慢慢来,慢慢写,我可以开始尝试这样写作,相信时间的力量。

这个篇章叔本华有一句话写得非常经典:

“当代今天”的生活就是匆忙的奔驰,反映在写作里则是极度仓促、马虎。

172年前写的内容,和2022年的我写公众号的状态一模一样。又来扎心了叔本华老爷爷。

END

以上是我和剑飞老师共读《叔本华美学随笔》的部分收获,其他章节也有收获,但还需要经过时间的磨砺才能表达出来。没错,今天只能表达我能表达出来的内容,虽然不多,作为发生后的记录我觉得值了!

因为我只提前阅读了第一章“论思考”,只能说这一章的自己阅读和共读的不同。自己阅读时,会模模糊糊有一些感觉,感受到了思考的重要性,开始思考如何能更进一步深度思考;和剑飞老师共读时,他会说一些他的想法,虽然是发散,但之前的模模糊糊会变得清晰了一丝丝。这也是共读的魅力吧。

对于初读哲学的我来说,这块入门砖已经敲开了,接下来会涉及一些些哲学书,体会哲学的美妙之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读叔本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