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读《人间词话》译注笔记十一

卷一 人间词话本编

三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译文

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境界。“我含着眼泪问花,花不言语,零乱的落红,从秋千那边飘飞而去”。“怎么忍受得了,在这春寒料峭的黄昏时节,我一个人紧闭孤馆,静听着夕阳下杜鹃鸟的一声声悲泣”。这就是“有我之境”。“在东篱下悠然自得地采摘菊花,忽然间看到南山日夕佳景”。“江上的波涛淡淡地闪烁着寒光,白鸟儿慢悠悠地飞下山去”。这就是“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就是用“我”的内在意识去观察外界物境,所以外界物境都染上了“我”的主观色彩。“无我之境”,就是用“物”化了的“我”去观察外界物境,所以分不清哪个是主观的“我”,哪个是客观的“物”。古代人写词,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才华的作家是能够自己有所建树的。

笔记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托物抒情、借物抒怀为无我之境。

附注

(1)“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原稿作“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

(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谓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所寓之境中,无我之境则但写客观环境之景物现象,自然高妙,而与我无涉。

(3)“泪眼”二句:冯延巳词句。冯延巳《鹊踏枝》十四首,其第十二首云:“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别作“过”)秋千去。”

(4)“可堪”二句:秦观词句。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5)“采菊”二句:陶潜诗句。陶潜《饮酒》诗第五首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王国维用作“无我之境”的典型。诗篇所表现的归隐真意,即诗人的主观意识,并未直接道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东篱下采菊,偶然间望见南山的日夕佳景,望见飞鸟自由自在地飞归南山。此时,诗人忽然悟出真意:自己仿佛归鸟一般,也飞入南山。究竟“我”是归鸟,或归鸟是“我”,已经难以分辨;此时,人与物已进入了融合为一的境界。

(6)“寒波”二句:元好问诗句。元好问《颍亭留别》云:“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这首诗也是“无我之境”的典型。诗人的主观意识是“怀归”,心情是并不悠闲的。但是,寒波与白鸟,却显得十分“闲暇”。这里,作者用“闲暇”的物态,反衬自己“怀归人自急”的心情。画幅中没有“我”,但“我”已融入画幅中。这也是传统的融情于境的范例。

(7)物皆著我之颜色:叔本华云:“在歌咏诗和抒情状态中……主观的心境,意志的感受,把自己的色彩反映在直观看到的环境上。”

(8)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叔本华云:“只要我们上升到这些对象的纯客观的观审,并由此而能够产生幻觉,以为眼前只有那些对象而没有我自己了。……就会作为认识的纯粹主体而和那些对象完全合一。”

(9)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邵雍《皇极经世绪言》云:“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又云:“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黄粤洲注云:“皇极以观物也,即本物之理观乎本物,则观者非我,物之性也。若我之意观乎是物,则观者非物,我之情也。性乃公,公乃明。情乃偏,偏致暗。”)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读《人间词话》译注笔记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