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写作技巧:起承转合

   

     诗词本无章法,写的诗多了,也就有章法。

    无论是五律还是七律,其所使用到的写作技巧要遵循诗的起承转合的特点,这种技巧和散文(古代记叙文也就是散文)的写作技法如出一辙,散文写作有四大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及结果。这四大要素正对应着律诗的起承转合。当然,律诗的起承转合又与散文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需要用心去体会。在此,老夫试为众网友作如下阐释:

    “起”: 所谓起,就是如何开篇,散文讲究的“起”是凤头,即是文章开头时要象凤凰的头一样精致而短小,不能象王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律诗的“起”亦是如此,当然,律诗的“起”有“借物起兴”的意思,这和诗经所用到的手法“赋比兴”同出一辙。在这里,我们不妨温习下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1、赋:直言其物,平铺直叙。

    2、比:类比或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有类比和比喻两种方式。

    3、兴: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当然,除了用“赋比兴”的手法,亦可以用“设问”,“反问”等方式来开篇,故诗的”起“有各种方式,亦如散文的开篇写作。在此,不妨用杜二的《望岳》开篇来作讨论:

        《望岳》第一句: "岱宗夫如何"用设问的方式开始“起篇”。让人有要急于读下去的欲望。当然,杜二的诗绝大多数都符合这个特点,再如《旅夜书怀》起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点明了写作此诗的时间,地点,可谓平中见奇。

        “承”:所谓承,就是承接上句的意思,在律诗中,承所包含的意思更深,不但有承接的含义,更要起到深化的意味,也就是散文中所谓事物的发展。我们试看《旅夜书怀》的三,四句“星垂平野阔,月隐大江流”,这两句将前面的视角放到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同时把景象从视觉转移到听觉上来,从第一,二句的平面上的感知变成空间和听觉上的感知,从而完成立体的感受。前面说过,“起”要做到“凤头”,那么“承”要做到“猪肚”,在此要强调一点,所谓“猪肚”,不是单个维度的堆砌,而应该是立体的扩展,这与佛法上所谓的“五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承”这点上,如果能做到“色、受、想、行、识”则可以称为妙品。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承”的句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转”:所谓转,即事物发展的高潮部分,是情感的深化,诗言志即表现在“转”的方向上,亦是故事情节的突变之处。如杜二《旅夜书怀》中的五,六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是典型的“转”,即从壮观的外部景象转到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此,杜二将自己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喷溥而出。诗词要达到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从诗歌的“转”中油然而生。我们常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所突出的就是“转”的特点。

      “合”:所谓合,就是文章的收口,即“豹尾”,律诗的结尾亦要做到收尾有力道,短短数字,论述深刻,或抒情或寄思或激励或憎恶,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杜二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合”也就是散文的结尾处,做到短促有力,发人深省。

    就律诗而言,首联往往为“起”句,颔联为“承”句,颈联为“转”句,而尾联则为“合”句。但亦有例外,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颔联和颈联均为“承”句,而“转”和“合”在尾联上。

    最后,以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来作示范,大家可以分析体会孟襄阳在“起承转合”上的写作技巧: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PS:由于公众号被封,这个月就只能在上先发文章,解封后这些文章会再转到公众号上,有喜欢的朋友可以搜索我的公众号:onlinepoem。








你可能感兴趣的:(律诗写作技巧:起承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