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天性》: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

↑↑关注我们

每天看书摘

《认知天性》作者:彼得·C.布朗

 由于我们天性懒惰,要想让学习轻而易举,就得挺过学习不那么轻而易举的过程,也就是初期出现的各种困难、挫败感的缓慢过程,过后,那就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的轻而易举了。

真正的学习(不是浅层的、只能形成短期记忆的学习)不会太轻松,很难速成,甚至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你“劝退”,但只要正视这一点,不为这些短暂的失败所沮丧所焦虑,并使用书中提出的“后刻意练习”的方法,学习就会变得越来越得心应手,同时效果也更长久。

然而,受填鸭式教育的影响,我们大多数人习惯也深信不疑的学习方法是:频繁的集中练习,比如反复地阅读一篇文章,直到自己一字不漏背下来为止;把课本用记号笔做满了笔记,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集中攻破……这样做特别容易给我们造成已经掌握知识的假象,毕竟平时也不太费脑子去理解。但时间一长,我们就会忘得一干二净,真的就“把所有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所以这样的学习,不算真正的学习,可以说是无效的。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精选书摘

与反复阅读这种复习方法相比,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练习。

认知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越多的心思,尝试用自己的话语去重新演绎它,或者是尝试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地掌握这个概念。

对于学习者来说,最好的习惯之一应该是进行有规律的自测,重新校准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每次大考之前,我不会一遍一遍地看书、看笔记,而是拿出一张大纸,靠自己的回忆把这学期学习的公式、重点、单词、生字、诗词都默写一遍。每门课用一张纸。遇到想不起来的,就使劲想一会儿。最后才查书,补充完善这学期的知识图谱。

有间隔地重复关键概念,以及穿插讨论不同但相关的话题。如果学习者能把研究一个问题的时间分散开,并阶段性地回顾这个问题,那么他们就能记得更牢。

一个人对已知掌握得越好,他就越能用有创造力的方法解决新问题。不练习独创性与想象力,就没法积累知识。同样地,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

只有当头脑被迫工作时,才会将所学的东西记得更牢靠。在检索所学时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了这一点——检索就会越好地强化你的所学。

检索练习有长期好处。如果坚持进行检索练习,比如在大考间隔期间每月进行一次,效果肯定更好。

人至少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是流体智力,指推理、发现关系、抽象思维,以及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中保留信息的能力。另一种是晶体智力,指积累的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从过去的学习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程序或心智模型。两种智力共同作用,让我们能够学习、推理并解决问题。

想让学习成果牢固可靠,我们要做两件事情。首先,在把短期记忆重新编码并巩固成长期记忆的时候,我们必须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其次,我们必须把这些资料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便我们今后回忆这些知识时能够游刃有余。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理,终身受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天性》:正是感觉到学习更吃力时,记忆才更为长久、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