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美好的的当下也成为过去

今天老师分享的是知足者常乐。今天看到佛陀走在林间,路上遇到一伙急冲冲赶来的男人,问他又没看到一个妓女经过,她偷了他们的钱跑了。佛曰没有,他们讥讽佛陀说你肯定没见过那么多珠宝金币吧,佛问,你们在着急的时候那个妓女可否着急,他们说她怎么会着急呢,佛说你们为了过去的已经不可追的事着急却又被她偷走了当下的时间,你们痛悔过去又着急未来,那个人却一直在偷你们的快乐,他们瞬间大悟。所以人如果想要止损到最小就是放下追逐不可得之物好好享受当下的片刻,因为当下也会成为过去,你会错过更多机遇和精彩。

最近跟一个朋友谈起佛学,他并不是一个信佛之人。但是他说了一段话很有智慧,他说:“我不信佛,但是我觉得因果报应是存在的。比如:我们想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规律饮食、经常锻炼;我们想要一份高的收入,就要努力工作。”

其实他说的这番话正是佛学里最重要的“因果论”,佛语有云:“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意思就是:“世间一切的法相都是空灵、虚无的,唯有因果报应是真实存在的。”

所以在佛学里认为有3个因果报应很准,不得不信。

01

付出,福报就会越来越多

《佛遗教经》中有言:“自利利他,法皆具足”。意思便是:“修行不光是要利己,还要有一颗慈悲之心利人,懂得关怀和帮助众生。”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修行。在这次修行的过程中,多多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为自己积累人气和幸福。社会是很公平的,付出越多,收获就越多。多多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帮助自己,很可能自己某一次帮助的人就会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贵人。

在佛教的观点里,贵人越多,福报也会越多。因为无论是遇到什么困难,都有人愿意帮助自己,这便是自己之前“助人”积累的福报,按佛学“因果理论”:“助人”是因,自己得到回报和福报是“果”。所以说,付出越多,福报也会越多。

那么在生活中,要多做舍己为人的好事,要有奉献精神,愿意为了社会和大众付出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用实际行动帮助他人,才能收获幸福和好运。

抱怨,烦恼就会越来越多

身处尘世间,烦恼总会不经意间出现,有人面对烦恼,只会抱怨,怨天尤人。觉得是客观的原因,很少在自己身上找问题。

佛经里认为“抱怨”是“嗔怒”的一种,也是自己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而“久怨成疾”,老是喜欢抱怨的人,身体会比心胸宽广的人差很多,不光是佛学上这样认为,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是如此。

因而,抱怨越多的人,烦恼越多,越是生气的人,疾病越多。这是佛学里的因果循环,抱怨既是“因”也是“果”,烦恼亦然。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要从自身的心态开始调整,学会心胸开阔,对待烦恼不要过分纠结,更不要轻易动怒,也就是要有一个清净、平和的心态。

如果现在深陷麻烦,想的应该是如何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抱怨,不要身陷因果循环之中,徒增自身烦恼。只有懂得以平常心看待世间万物,才能斩断这个因果循环,迎来快乐幸福的生活。

知足,快乐就会越来越多

人总说“知足常乐”,在《道德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翻译过来就是:“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满足的、快乐的。”

然而世间又有几人做到了呢?现实中很多人为了一己私欲,破坏社会规则,扰乱市场秩序,甚至是伤害别人,到最后,因为自己“欲望”太强烈,经常触犯身边人的利益,换来的是亲朋好友的疏远和自己生活的落魄,这都是“不知足”带来的危害。

反观知足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惬意很多,因为他们容易知足,不会有过分的欲望和期盼,在得到相应的回报后懂得享受回报,而不是立马变得“眼高手低”,一心想着更高的回报。

因而知足的人生活会快乐很多。懂得知足是因,获得快乐就是果,因而,这与佛教的“因果理论”又是不谋而合。

他们不贪心,所以会收获快乐。在佛教里,“不贪”意味着心里清净,正如《智度论》里说:“有利益我者生贪欲。”

意思是生性贪婪的人都是心里面极度利己的人,也就是心里不清净。那么与之相反的,“不贪”自然就是心里清净了。“不贪”便是知足,知足才会常乐,懂得知足,生活里的快乐会越来越多。

所以在生活中,要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对于过分的欲望要及时制止,获得自己应有的回报就要知足,如此便能获得越来越多的快乐,这也是在遵循佛教的“因果循环”理念。

生活中其实处处都有佛教“因果报应”的实证,只不过有的严重,有的轻微。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要积累好的“因”,才会得到好的“果”,因而,我们要做到:乐于付出、不抱怨和常知足,才能获得快乐、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让美好的的当下也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