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张宏杰著)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day84

1. 创建湘军的苦心与良心

咸丰三年(1853)八月,曾国藩带着受伤的自尊心到达衡阳,开始赤手空拳创立湘军。

太平军的拜上帝教的源头是西方的基督教。太平军所到之处,必焚毁孔庙、毁掉神像、拆改庵院。遇到名寺古刹、书院、古迹、文物,或者焚毁一空,或者改作兵营、仓库、屠场。除了建筑之外,书籍毁坏也非常严重。太平军前期以中国书籍皆为妖书,大加焚毁。可以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没有比洪秀全更厉害的文化毁灭者。

曾国藩是理学家,在他眼中,儒学是天地间唯一的真理。在曾国藩看来,如果太平天国起义成功,中国将陷入巨大的蒙昧。他决定挺身抵抗。而大清王朝的正规军已经腐败到底,无法改造。

因此,曾国藩宁可冒着毁家灭族的危险要从头开始,自己动手训练出一支崭新的湘军。

2. 与咸丰帝的博弈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以后,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咸丰两次命曾国藩出兵,曾国藩认为湘军仍处于半生不熟阶段,两次抗命不出。期间,好友江忠源,恩师吴文镕向曾国藩求援,曾国藩忍心按兵不动,江、吴先后兵败自杀。

曾国藩“呜呼痛哉”!然而为了天下大局,他只能如此。他把手中这支新的军队当成天下全部的希望,不能轻易孤注一掷。他两次抗疏拒旨,为造船、购炮与练兵赢得了时间,使湘军免遭轻进覆灭之灾,为日后彻底战胜太平天国积蓄了基本力量。

3. 曾国藩的第一次自杀和湘潭大捷

曾国藩顶住了重重压力,全力投入造船、练勇、筹饷之中。历尽了千辛万苦,水陆两师的筹建终于初具规模。咸丰四年正月,曾国藩亲率水陆大军齐集誓师。

因为情报有误,加上天气骤变不利湘军。曾国藩在靖港吃了败仗。湘军战舰损失三分之一,炮械损失四分之一。国藩愤,自投水中。”幸亏身边的护卫们早就看出大帅神情不对头,马上跳下去相救,强把他拉到船上来。

就在曾国藩修改遗折,打算寻找自裁机会的时候,曾国葆闯了进来:“大哥,塔齐布来信了,湘潭大胜!”原来曾国藩派出的另一路湘军在湘潭取得了大胜。这场胜利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这一下,曾国藩终于不再想死了。

湘军取胜的第一个原因是纪律严明,官军用命,勇敢无畏。除此之外,西式武器的运用也是湘军取胜的关键原因。这是太平军军兴以来,清军取得的唯一大胜。也是太平天国与清朝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从这次经验中,曾国藩更是领悟到,对于有志者来说,挫辱是最大的动力,打击是最好的帮助。咬紧牙关,把挫辱活生生吞下,就成了滋养自己意志和决心的营养。这构成了曾国藩生命经验中最核心的部分。

4. 湘军团队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湘军的战斗力来自曾国藩的“反思”习惯。曾国藩在创建湘军的时候,并没有首先去想“湘军怎么才有战斗力”,而是先来分析“绿营兵为什么没有战斗力”。

清代对文官实行“薄俸制”,军队也是这样,实行“低饷制”。清代一名普通军人的收入养活一家人根本不够。士兵纷纷经营第二职业,忙着挣钱糊口,军队训练的时候,能躲就躲。士兵们做点小买卖,军官们则玩儿大的。军官普遍动用军事装备来经商赚钱。

军队的“低饷制”与文官的“薄俸制”一样,都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财政制度。低饷薄俸让军队训练水平下降,战斗力几乎为零。

曾国藩创建湘军,在制度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点就是实行厚饷原则。高的军饷标准,使士兵能够专心训练,这就为湘军形成战斗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军饷高,湘军招人也很容易。

湘军在制度上的第二个特点是“将必亲选,兵必自募”。每一层上级和下级之间都知根知底,且有选用提拔之恩。湘军成为一个由感情纽带凝聚起来的整体。

曾国藩选军官,特点就是“选士人”,“领山农”。

湘军的将领大多是知识分子,在可以考证的湘军179名将领中,书生出身的达104名。曾国藩要建立的是一支有信仰有精神力量的军队,因为信仰出战斗力,精神出战斗力。

曾国藩招收兵员主要收纯朴的农民,而且是山农。因为中国有句古话,近山者仁,近水者智。

除了以上几点,湘军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重视政治教育。教育他们忠君爱国,严明军纪,不得扰民。

曾国藩一生经历千难万险,处理过无数大事,大体都很得当。其过人之处就是不怕费心费力,对事物进行不留死角的深入分析。在对事物进行精到分析的基础上,再找出要害,把握关键。每次处理完了之后,还要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次做参考。“智慧愈苦而愈明”,是他的切身体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张宏杰著) 第六章 湘军为什么牛气day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