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柴静
96个笔记
序言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第一章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这连个合同都不是,也没有记者证,没有工作证,没有工资卡,连个进台证都没有。
我越听心底越冰,把结尾一改再改,但已无能为力。
第三章 双城的创伤
“她是一个走投无路的人,仍然有自尊的需求,我懂她的心,所以我很伤心。”
第四章 是对峙,不是对抗
生活就是严峻的历险,学得越快越好,我永远忘不了那记耳光,对我来说,它就像一个吻。”
这种事情急不得,也无处发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第五章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在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地方,爱活不下来,只有性。
我曾经说过,只要自己不是那种人,我愿意一无所有
我觉得全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不正常。因为我觉得自己那种现象是一种不健康,是一种病态。
我没见过这样的场景,稍有错愕,看的时间稍长一点儿,心里微微的不适感就没了。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最后一夜,“血红的眼睛”睁开,人的脸也许在背后挣扎闪了一下,没有来得及尖叫,就在黑色的漩涡里沉下去了,暴力一瞬间反噬其身。
没有,从来没有反抗过。这是最后一次也是第一次。
有些大人觉得自己只是随便说说的话语,其实对孩子来说是致命的伤害,可能他们一辈子都活在阴影之下。愿世间父母,多体谅孩子,把她们当做 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不是一头什么都不懂得猪。
传统家庭中的父母工作忙,对孩子严厉,他说小时候听得最多的词是“笨蛋”“猪”。
传统家庭中的父母工作忙,对孩子严厉,他说小时候听得最多的词是“笨蛋”“猪”。
个人他的心再硬,也有自己心底的一角温柔,只是还没有被他自己发现而已。”生活的东西都是偷来的,那种偷简直是狂欢式的,在那个城市里,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制造了两百多起盗窃案
一个得不到爱、得不到教育的人,对这个社会不可能有责任感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海子有句诗,深得我心:“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第八章 我只是讨厌屈服
科学家说:“仇恨,是一些初级神经组织,深深栖身于人脑最新进化的外部皮层之下。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
当一个人的本能要求他逃避或是还手的时候,他能留在原地、忍受着攻击的前提是,有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并且深信对方会回到游戏规则当中来。
权利是用来伸张的,否则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你们说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真诚,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高兴的时候就骂。‘真’的人好交往,没有偏激和成见。”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答案,也没有完美的世界图式
能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傲慢,对政治表示服从,却不卑躬屈膝。能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恶知道愤怒,我认为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公民。
第九章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至于我自己,我对两会的愿望是希望像我父母这样的人,能更多地从这个社会得到依靠和快乐,因为他们老了,而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
新闻是选择的结果,是人来选择呈现什么。
曾国藩说得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许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要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只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
你的问题是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办法真实地认识事物了。”
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这个社会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进步就有多大,一个文明、民主、法治的社会是需要传媒监督的。
这世上没有英雄,只有受苦受难的人民”。
过去你觉得只有好人坏人,现在只有好事坏事,将来只有有事无事。”
一个世界如果只按强弱黑白两分,它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立方体,你把它推倒,另一面朝上,原状存在。
因为所有你认为的坏蛋在心里都不认为自己错了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这个事件中没有人是正义的,别打着这个旗号,大家都是为了利益
无论如何自制,人的情绪是根除不了的,有时松,有时紧,永远永远。
念起即觉,觉已不随”,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绪判断的,但要有个戒备,念头起来要能觉察,觉察之后你就不会跟随它
第十一章 只求了解与认识而已
生命往往要以其他生命为代价,但那是出于生存。只有我们人类,是出于娱乐。”
我们要维护一条道德的底线。那条底线,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个社会是有规则的,不是随性而为,不是暴力、滥交、背叛、屠戮!”
无论如何,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虫,它是像你一样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命,像你一样喜欢太阳,像你一样懂得害怕和痛苦,现在,它却成了腐烂的肌体,就像你今后也会如此。”
如果我们对一只猫的死亡漫不经心,我们也会同样漫不经心地蔑视人的痛苦和生命。”
通往人心之路是如此艰难,你要付出自己的生命,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但又必须在真相面前放下普通人的情感…
我希望,承受痛苦对我们都是一种清洗。
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
第十二章 新旧之间没有怨讼唯有真与伪是大敌
现在早过了我提供观点让别人读的年代,我们只提供信息,让人们自己作是非对错的判断。”
第十三章 事实就是如此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什么东西,都要拿证据来,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种方法可以打倒一切教条主义、盲目主义,可以不受人欺骗,不受人牵着鼻子走。”
说“有了不肯放过一个塔真伪的思想习惯,方才敢疑上帝的有无”。
第十四章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死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
只能忍受。
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我时不时的还是会想起他,只是当时网络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我们早已失了联系。忽然发现,那个时期遇见的,都是启蒙老师,只是后来再也没有遇见那样一班人。我在怀念过去,回不去的过去。
日子就像胡适说的,“平淡而近自然”。
记得初中的时候,写我的生活,我写的就是家里的日常,平平淡淡,没有一点涟漪,我看了其他人的,跌但起伏,我就跟我的老师说,他们的生活好精彩啊,每天都有新鲜的事情发生,我的生活是不是有点平淡无奇了,我的老师告诉我,平淡无奇,才是真的人生。挺好的。当时没懂,现在想起来,那些平淡无奇的安稳,是我家人日夜操劳,才换来的。
日子就像胡适说的,“平淡而近自然”。
日子就像胡适说的,“平淡而近自然”。
现在我知道,有时话本身可能没什么意义,它只是到了嘴边。
只刻意求新,为赋新词强说愁,所以矫情虚妄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第十五章 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
翻译或是采访,不仅是工作,是人与人的往来。
东西的人不用带着感情写,写得客观平实,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涵的感情。”
这么多年,换了很多地方和工作,跟谁合作都成,跟谁分开也成。想的都是——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下一种生活。
人类只是个概念,一代一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这辈子决定你悲欢的就是你身边的几个人。
生活到了真的艰难处才能体会,“只有最亲的人才能了解和陪伴你的伤痛”。
“如果不再跑步,我的生命也就此停止。”
艺术在庙堂之上,是什么吓人的东西,非要有高端的意义才成。
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
他说做自己的行业,就要做点不求速成的事:“我知道我们只是人肉的梯子,这是我这代人的命运,我做不到更好了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第十六章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你的主题要蕴涵在结构里,不要蕴涵在只言片语里,要追求整个结构的力量。”
说法不代表真理,但是提供了一个前提,当他说这不是意识形态的原因时,土地问题回到了原本的经济问题、法律问题、社会管理问题。不谈主义,只谈问题时,权威主义就不能在学术问题上存在了,人人都得用论据与事实来说话,也不能不尊重实际的现实经验
第十七章 无能的力量
按理说,被人洞察弱点,是一种难堪的境地,但我并不觉得羞臊或者沮丧。
如果因为怕别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觉得该做的事情,把它隐藏起来,那就等于说谁都不能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把它做出来并让别人看到,那就等于说谁都可以这样做,然后很多人都会这样去做。
“这些痛苦也不是没有用,从痛苦的经历中我得到将来面对问题时需要的力量。”
教育就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我们都不完美/但我愿为你作出/不可能的改善。”
最害怕的是崇拜者,因为崇拜基于的往往是幻想。崇拜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失望。”
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把希望放在别人的身上是虚拟的,所以无用。如果自己不去做,那就不会有希望。”
我佩服的地方其实是我的无能,我无能争取利益,无能作判断,无能去策划目的,无能去要求别人,无法建立期待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要这样的传递和唤醒不停止,我们就不会告别
第十八章 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
为什么人声称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来到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满足,也不是为它的残酷而惊骇,而是一种空茫?它让你意识到,剥夺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的发展,一切的可能,结束了。
人最大的慈悲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
即使在这一刻,他们也是人,也有尊严。”
第二十章 陈虻不死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如果哀痛中,我们不再出发,那你的离去还有什么意义?”
你必须退让的时候,就必须退让。但在你必须选择机会前进的时候,必须前进。这是一种火候的拿捏,需要对自己的终极目标非常清醒,非常冷静,对支撑这种目标的理念非常清醒,非常冷静。你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靶子在哪儿,退到一环,甚至脱靶都没有关系。环境需要你脱靶的时候,你可以脱靶,这就是运作的策略,但你不能失去自己的目标。那是堕落。
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人们继续对明天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