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原来可以这么做

记得温儒敏教授谈语文教学时讲到现在教学都比较范式,不管什么文体都是作者、背景、主旨、含义地讲解一通,都忘记了这是动人的诗。我很少主动选诗讲,即使讲也是搭配其他大主题进行的,主要是有感情诵读、仿写等。昨天听孔晓燕老师讲诵读课,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诵读原来还可以这么做。

孔老师上了一节示范课金波作品《林中月夜》,一节课从齐读标题开始,孔老师提醒孩子们读得慢一点,读完讨论《林中月夜》中会出现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树林、月亮、猫头鹰…… 月亮会是怎样的月亮呢,又大又圆的满月…… 森林中的夜晚会是什么样的,是吵吵闹闹的还是静悄悄的,静悄悄的,那我们再读一遍题目,把静悄悄的感觉读出来。一个标题导入,把全诗的基调确定了。

接下来进入正文,看下作者是如何写的,大家一起读一遍。读的过程,老师发现孩子们不认识“恬”等字,孔老师纠正字音后,没有生字了,我们再读一遍。随后,老师把文本分成了不同颜色的3小节,让孩子们分组接龙读。

孔老师带孩子们探讨,森林中的月光是什么样的,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有什么不同,“溶溶的月光“中 的”溶“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甲骨文的含义如何,并配图孩子们直观感受如水的月光。水波荡漾,月光是如何荡漾的呢?斑驳的树影映照、小动物们跳动、时间变换等,那一起把这种水波荡漾的月光感觉读出来吧。森林中的叶子是怎样的呢?诗文配图展示,孩子们用文本回答,叶子一动不动,做着恬静的梦。叶子一动不动在做梦,会做什么梦呢?梦见和风娃娃一起跳舞,梦见自己长生不老,梦见自己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子…… 它们做的梦是美梦还是噩梦,回答是美梦,来一起读这两句,把做美梦的感觉读出来。再回到文本,作者的叶子做的什么梦呢?大家一起读。作者梦见了月光化作露珠,什么样的露珠,现在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知道的。最后一句,对比体会诗的语言形式美,你觉得哪种形式更好,为什么呢?
一滴滴                       一滴滴
叮咚                           叮咚叮咚


孩子们回复,露珠是一滴一滴的,从上到下的,慢慢地滴下来,很珍贵…… 诗意的意蕴在讨论中孩子们自己体会出来了。那一起读,把这种慢慢的,珍贵的,晶莹玲珑的感觉用你的声音读出来。

这首诗你们还记得吗,现在看看大家能记住多少,看文本填空。文本出现诗句的前几个字,孩子们向空格中补充诗句。经由课堂 几次诵读,孩子们基本可以背诵下来整首诗。

孔老师问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这么好的诗是谁写的呢,金波文图展示,除了这首诗,金波老爷爷还写了…… 都像《林中月夜》这么美,你们想读吗?想!在一片嘹亮的积极回应声中,课程结束了。

坐在下面看课,真是打破了我对诗歌诵读课的框架,原来课堂上可以这么多遍地读,诗歌回到了文本本身,回到了声音本身,回到了儿童本身。老师遏制住讲解的冲动,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在逐层递进地诵读中,感受诗歌音律美、节奏美、意蕴美,美的教育真的落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诵读原来可以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