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打开心灵之窗

我有一个最大的苦恼,就是总忘记倾听,只顾自己说话。我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那么多滔滔不绝,每次身边人想跟我说什么,我都会将话题接过来,自己不断拓展和延伸。连面试的考官都发现我很喜欢接过一句话不断加深,那场面试毫无疑问,我没有得到想要的工作。尽管家人说了很多次,每次说我只有不耐烦,似乎我对什么都很难有耐心。


我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答案,也没放弃改变自己。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以前听The Sound of Silence时对这两句词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做到倾听他人的人少之又少,倾听处于痛苦中的一个人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主观判断,将自己浸入对方的角色,与对方融合在一起。因为太难,我们更愿意相信人与人之间的痛苦是不能相通的。



什么阻碍了倾听?

不符合期待

我常常希望身边的人和事有一个把握,不能忍受一丝不顺心的事情发生。比如,三周前我去定做了一套沙发,因为家里面积小,尺寸需要特定,只能买定制。那天我一个人跑了很多市场,就为了买到价廉物美的货。我想自己以前装修过一套房子,这一次更加信心满满。终于找到了一家合适的店,谈妥了价格,交了定金,老板开了发票给我,我只顾着谈笑风生,为自己做成这桩买卖得意。今天沙发拉来的时候,我完全惊呆了。这不是我当时看上的那个沙发,瞬间我很愤怒,立刻打电话质问老板。他将发票拍图给我,还圈了一下,上面写的是另一款沙发。这件事是我完全没想到的,我过度自信,也过度相信了老板,他竟然在发票上动了手脚。当时我气得手发抖,直接将老板拉黑,拒绝任何沟通,心里将这家店列入了黑名单。

其实这件事自己也有责任,当时没有认真核对发票,可是我一心只责怪这个店家,没办法原谅他对我的欺骗,与我的期待不符。这件事只是我生活上处事的一个缩影,我经常因为事情没有按自己预判的那样发展大发脾气,拒绝沟通,身边人给我意见我只会非常烦躁。


过度分析

我们总是容易以一己之见揣度他人想法,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即使不是朋友,也绝不能“得罪”他人。我们喜欢观察别人,推崇那些能够揣摩别人想法的人为“高情商”,他人有困难时,我们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的关心,害怕别人说自己冷漠不近人情。

生活中我经常犯这样的错:我丈夫回来会跟我抱怨工作上的不愉快,我自以为他需要我的安慰,于是找了很多理由为他的问题开脱,可是他并不需要。每次我自以为完美的安慰反而让他更痛苦,他很多次都说宁愿不跟我说,说了只会更多烦恼。后来我才明白,他需要的只是我在一旁倾听就可以了。

这种感受我也有体会过。前段时间,我跟朋友抱怨当老师会遇到一些难搞的家长,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尽职尽责,但还是有家长不满意。他们认为孩子学习有问题都是老师的错。我知己坚持让我去跟家长说清楚,讲我自己的努力告诉家长,说不要惯着他们。但是这个建议只会让我更焦虑,我说不可能那样做。他一时就不耐烦问我吐槽的目的是啥,我说就是单纯的吐槽,并不是要他给意见。



如何倾听


第一步 “站在那里,什么都别做”

佛教有句格言“站在那里,什么都别做”。当有人给你诉苦时,你首先做的不是给予安慰,而是静静地听他说,让他的声音从你的耳朵流入身体,调动身体聚精会神,专注于这个人。有时候别人跟你分享并不是希望你去帮他,很多时候别人是没办法帮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有人能够体会他们的感受,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第二步 表达你的感受

当他人倾诉完毕,陷入沉默,此刻他也许在等待你能给点什么反馈,这时你需要表达你的感受。但是你得确定自己已经准确领会对方的意思,所以可以明确问“是不是想请我帮......”。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是具体的,体现出你已经懂对方的需求了。如果不能确定,还要问问对方“我说的对吗?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


第三步 用疑问语气

如果你在揣测别人想法的时候说“你肯定是.......”,通常这种表达方式会激起对方的反感。我的问题就在于很喜欢说“一定”“绝对”,但是世界上哪来的绝对。当他人找我们倾诉时,他希望得到的是柔和的回复,而不是一个像暴君一样自以为是的回答。所以我们应该尽量用问句形式诱导对方给出更多信息,更充分表达他们的需求。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听,打开心灵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