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夏令营:自卑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怜?背后真相让人心疼

当孩子抱怨说“我好难看。”

你会怎么回答?

一则被超过30万网友点赞的小视频里,有位四岁的黑人小姑娘在直播时看到自己的样子,沮丧至极地说到“我好难看。”

一旁正在帮她梳头的女子惊讶而又气愤地问,“谁说的?不许这么说!”

一句话似乎刺中了女孩的伤心事,小脸皱成一团,转身扑进了女子的怀里。

哇哇的哭声,让人隔着屏幕能都感受到她的委屈和心碎,不由地跟着揪心。

还好黑人女子坚定而温柔地安慰女孩:

大家都为小女孩庆幸,能有这样一位温暖的母亲给予她安慰和鼓励。

但实际情况是,这位黑人女子并非女孩的妈妈,只一位是帮她做发型的姐姐。

而最让人扎心的是这一条留言:

“如果这个姐姐是她妈妈的话,她应该根本不会为外貌自卑的。”

蒙台梭利曾说过:

“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

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决定他的一生。”

人类最深层的本性,莫过于得到别人的认可。

即使是孩童也不例外。

如果连最亲近的父母,都无法看到孩子身上的亮点,反而把目光总集中在他的不足之处。

那么长久以往,自卑,怯懦,甚至愤世嫉俗都将成为他永远抹之不去的人生底色。

01

语言的杀伤力,深入骨髓

曾经有一个叫人心疼的话题上过热搜——#被父母骂过最伤自尊的话#。

有个7岁的小男孩在节目里说出自己心酸的经历。

因为成绩差,他经常被妈妈讥诮说:“你不行!”“你没戏!”“你就是个二百五!”

当他难过地泪流满面时,但仍会抱着希望,小心翼翼地请求道:

“我会努力的,但是请妈妈不要再叫我二百五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自己的全部。

这份依赖和信任,会让他们对爸妈的话自然而然地全盘接受。

当你揪着他的不足,用语言反复攻击时,等于是对着一个尚未愈合的伤口来回撕扯。

没有谁生来怯懦。

所有的自卑和失望都是一步步累积而成,从当下投射将来。

还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

一天一位黑人出租车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

图片来源:电影《绿皮书》

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跟我们不一样?”

妈妈回答:“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色彩,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这位妈妈的回答深深触动了司机,到达目的地后他告诉那位母亲:

“小时候我也问过我的母亲同样的问题。

母亲告诉我说‘我们是黑人,我们这辈子注定要低人一等’。

如果我母亲换成今天你这样的回答,我今天会有不同的成就。”

在《自主教养》这本书里提到:

“你的孩子有无限多种可能的人生,但这些可能性每天都在降维、合并。

最后在现实中,他只会走一条人生之路。”

而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主导力量莫过于父母的语言。

你积极正向,他必阳光明媚,你消极打击,他只会阴郁悲观。

我们的引导,最终会决定把孩子带往何处。

02

留下空间,才有成长的可能

当我们学会看到并欣赏孩子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后,养育的焦虑感会减轻大半。

但这并不代表对他们的不足之处可以视而不见,放任不顾。

教育学博士,曾将三个儿子成功送入斯坦福就读的陈美玲女士。

在谈及这个问题时,笑着透露自己有一套“魔力方案”。

儿子小时候总是丢三落四,妈妈只是告诉孩子,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需要自己想想办法啊!

谁知两三天后,晚上男孩洗好澡从浴室出来,竟然穿着第二天上课的衣服,告诉妈妈,我这样明天就不会忘记穿校服了。

一般的母亲看到,肯定会反对,让孩子换上睡衣去睡觉。

但是陈美玲却觉得孩子好棒,能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了,虽然它不够完美。

妈妈只是温柔地向穿着校服的儿子道了声“晚安”,就各自去睡觉了。

但孩子却从这件事上获得了莫大的鼓励,慢慢地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改正忘性大的毛病。

在《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好:

“只有孩子感受好,他们才会愿意与父母合作。

而这前提是,父母要先接纳孩子的感受。”

父母的包容和接受,对孩子来说就是共情,是理解,是拉近彼此距离的第一步。

“你懂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坚强的堡垒。

身处其中的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拥有尝试改进的勇气。

就像美国教育专家劳伦斯·科恩教授在谈到儿童教养时,建议父母“退后,但要睁大眼睛。”

给孩子留下足够的空间。

只要我们能给予充裕的支撑力量,请相信他们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进步。

03

丰盈的内心,才能绽放生命之花

很早以前在资讯平台上看过一个女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关于“自卑”的故事,到现在都令人记忆犹新。

她说自己从小喜欢音乐,羡慕那些会弹乐器的女孩们,但是自己的手指又粗又短。

父母总是打击她说“你这辈子跟乐器绝对无缘了。”

直到后来,她到了北京念大学,认识了一个声乐老师。

他告诉女孩:“你很有乐感,手短而有力,非常适合打击乐,比如非洲鼓这类,可以去试一试。”

如果女孩这辈子,只知道钢琴或古筝,那么这双手也许真的不适合弹奏。

但是在打击乐里,这双手却极有优势。

倘若没有感受过更多元的世界,就没有办法对自己做更客观的评价,自卑和自怜便会由此而生。

在童年时期这种消极的自我认定,其实更多的源自于自己的眼界不够宽广。

而此时父母所要做的便是鼓励并引领孩子去那更广阔的天地里看一看,闯一闯。

如同《奇葩说》里庞颖的父母,因为当时的生活环境限制,他们都还不清楚高中留学是什么个概念。

但当年幼的女儿面对一个去新加坡求学的机会时,夫妻俩却仍愿意选择全力相助。

15岁之前的庞颖,自认为相貌普通,家庭普通,唯一的优势就是学习成绩不错。

但这也无法让她足够自信。

而真正的成长,就是从国外求学之后开始,这段经历让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原来“低分”也可以高能。

由着这份底气的支持,令她不但在后来的事业上节节高升,就连兴趣所在的“辩论赛”也能玩得风生水起。

一个孩子的内心丰盈与强韧的程度,与他见识的边界密不可分。

越是见过世间万象,便越能对自己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自然也越不容易被外界的杂音干扰。

04

看过一句感触特别深的话:

孩子会从父母那里得到两样东西:根和翅膀。

有了扎实的根基,才有安全感,才有展翅的勇气和魄力。

而拥有强而有力的翅膀,才让飞翔成为可能。

才能带他去更高更远的地方,探索人生的未知和精彩。

父母的一举一动,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被那个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的孩子,接收并内化为认知,为自己的未来打下伏笔。

最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灌输,而是灵魂之间平等的唤醒与陶染。

无论是根或是翅膀,这一份力量最终都将根植于内心。

为孩子积蓄和储备这个能力,便是我们身为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


夏令营/冬令营——深圳市南山区白石洲国际市长交流中心——奥德曼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圳夏令营:自卑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怜?背后真相让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