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的混蛋,我得一个一个把它们揪出来

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学习兴趣更重要。如果问一下身边的孩子,今晚是你的自由时间,你想干什么?选择学习的寥寥无几。孩子本就天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可他们的兴趣哪去了?一定是被一些混蛋给不知不觉地偷走了。

糟糕的榜样

孩子回家做作业,爸爸玩手机、妈妈看电视,在孩子的回忆里,从来没有看见过父母学习的样子。都说言传身教,自己是从不学习的父母,就不用期待孩子也爱学习了。

小孩内心独白:学习是小孩的负担,大人就可以不学习,好想长大。

悲剧的陪伴

许多人在没有孩子之前可能不了解自己原来是双重人格,平时的状态是积极慈爱的,陪孩子学习时却是凶神恶煞的。这样的过程帮孩子建立起一种潜意识:学习=不开心;不学习=开心。

小孩内心独白:希望不开心的时刻晚一些到来。

达不到的期待

有的家长对孩子期待很高,觉得他必须是文曲星下凡。这样的家长还拥有一双发现缺点的火眼金睛,总能从孩子身上挑出毛病。孩子的努力永远是不够的。这种环境容易培养两种孩子

第一种内心独白:是的,我很笨,不适合学习。

第二种内心独白:我要学好证明给你们看。

也许你觉得第二种挺好的呀,这不是有作用了吗?可是将学习的动力转移到证明自己的能力上只是一种爱学习的假象。如果以后证明了自己则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目标?证明不了则会跌入前一种状态的深渊。

被替代的主权

家长的心中永远有该学的科目,永远有正确答案,孩子只要想学的内容、回复的答案和预期不符,就是不被允许的。原来学习规划父母已经想好了,自己只是执行这套规划的工具而已。

小孩内心独白:学习的事你最关心了,你说怎样就怎样吧。

无意义的练习

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应该做;这是培训班规定的打卡,你应该坚持;想要学好就必须增加练习。可是为什么?学了数学有什么用?学好语文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疑惑可能孩子问不出来,但它们一定在心里等待着被解答,或者永远不知道答案。

许多家长在寻找意义的过程中偏离了方向,告诉孩子: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有的家长演起苦情戏:我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牺牲了这么多就是为了让你好好学习。还有的家长忧国忧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结果发现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小孩内心独白:米饭=无味,学习=无聊。

变味的奖励

许多家长热衷于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给与物质奖励,和马戏团训练动物一样。这种方式可谓立竿见影,因为它把孩子对学习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了对奖品的注意力上去了。可这种方式就好像是运动场上的兴奋剂,剂量需要加码、效果越来越差,还把学习的动力转移到了与之无关的事物上去了。

小孩内心独白:我要买买买,所以学学学。

回想一下,你的小时候是哪一种小孩?现在或未来又会是哪一种家长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让孩子失去学习兴趣的混蛋,我得一个一个把它们揪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