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六国攻秦的闹剧

张仪在秦惠文君十年,跑到秦国,得到了重用。他这个国相,在位期间倒也是称职,跟秦王一起东征西讨,立下了不少的汗马功劳。

后来他又接受了魏国的邀请,跑到魏国去任职,刚一到魏国的时候,还把魏国人给高兴坏了。但是他给魏王出主意,要让魏国给秦国当孙子做儿子,孝敬秦国。

想当年魏国也是一时霸主,怎么会轻易就范,结果让秦国收拾了一顿就老实了两年。后来魏国又跟着山东诸国一起攻打秦国,张仪就在这个战乱的时候又溜回了秦国。

也就是说张仪在魏国为相这几年,一直跟秦国眉来眼去的,他就是去当间谍的。

说回诸侯联军攻秦,楚怀王成为合纵长,带领多国联军一起跑到函谷关打算揍一顿秦国。结果很尴尬,秦国主动出击,把六国打的大败而归。

这事中间有点说道,在秦本纪中记载,韩赵魏燕齐率领这匈奴人一起攻打秦国,而在楚世家中记载,楚怀王为合纵长,率领六国攻秦,就齐国在最后磨磨蹭蹭的。

通过六国年表的记载,在秦惠王七年在韩、赵、魏、楚、燕这五个国家,都记载了攻打秦国,但是没有取得胜利这件事。唯独齐国没有这件事,而是不痛不痒的记载了宋国自立为王,这么一件事。

由此可见,齐国当时可能就是跟楚国记载的一样,在后面慢悠悠的晃,看看前线有没有利益可图。

而且在田敬完世家中根本就没有记录这一年的事,分析原因可能是此时,苏秦为了燕国来败坏齐国的事被都漏出来了。

此时齐国恨不得吧苏秦生擒活剥了,怎么还会执行他之前定的计划。不过就是苏秦此时已经被五马分尸了,自然没法再像伍子胥一样干挖坟鞭尸的事了。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齐国也是当时的大国,他的野心就在山东诸国,如果能够坐收秦国与诸侯联军的渔翁之利,自然是喜闻乐见的。这一点在楚世家中的记载中有点影子,就是六国撤军之后,秦国跟齐国都在痛揍韩魏赵三国,说是两家在比谁厉害。

最后一个原因有可能就是,此时的齐湣王刚刚娶了秦国媳妇一两年,还处在你侬我侬的柔情蜜意之中。秦国媳妇吹个耳边风,齐湣王耳根子就软了。

六国撤走之后,接下来的故事那就很精彩了。过了一年,也就是在秦惠王八年的时候,韩魏赵,这三个老冤家又扯到一起去了,一起商量攻打秦国。

这件事是记录在秦本纪的,秦惠王七年,所以说这场战役实际时间应该很长,跨越了秦惠王七年和八年。而且这场战役跟六国攻打秦国,应该是差不多连在一起的。

极有可能是楚国他们撤走了之后,这三家一看瞪眼了,你们走了不要紧,我们这老哥仨可惨了。

首先燕国离得老远秦国够不着,楚国又很强大,秦国不太可能立刻去报仇。而齐国更是个滑头,后面磨磨蹭蹭的光说来,也没见人影。

如此一来剩下韩赵魏三国,跟秦国比邻,这一次算是得罪死了秦国,重要的是现在三家不再有之前晋国的风采了,看着强大的秦国不由得瑟瑟发抖。

干脆一商量,既然来都来了,好不容易大家伙聚一起,他们不干,咱们干。一咬牙一跺脚,干了!然后就让秦国杀兵虏将,杀了八万多人,还俘虏了一个大将军,算是损失惨重。这还不是最惨的。

最惨的是,这三家后院起火,让齐国捡了便宜。韩国和赵国的军队被秦国收拾了,魏国和赵国的军队,又被齐国收拾了一番。

在六国攻秦的时候齐国就是杉杉来迟,三家商量单干的时候,珊珊来迟的齐国,给他们偷了家。

就这样,韩魏赵三家就这样,夹在齐国与秦国中间,主要是南边还有一个强大的楚国,也是他们不敢招惹的。赵国还好一点,毕竟北边还有一大片匈奴野人的地盘,虽然日子也不好过,但是压力相对小一些。

六国攻秦这一抗秦运动,第一阶段就这么草草收场了。秦国和齐国成了最大的赢家,韩赵魏算是血亏。

秦国经此一役,算是看透了山东六国不能联合的本质,他们原本就是一盘散沙,指望着纵横之术连接起来那无意义痴人说梦。

秦国,眼看东方马上安静下来,可能也想过两年安稳日子。但是这个世界不答应啊,在张仪列传中记载了西南边的蜀国和苴国有打破头了,两边又都求救到秦国来了。

然后就有了张仪与司马错的一场辩论,在张仪列传中记载同时韩国也来骚扰秦国,张仪因此与司马错辩论,到底是先揍韩国,还是先取蜀国。

当然韩国来骚扰这件事,在秦本纪和韩世家中都没有记载,而是记载了另外一件事。那又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篇幅很长这里不说,涉及到秦国、韩国、楚国三方。

张仪主张先揍韩国,得其利。司马错主张先取蜀国,得其地。最终秦惠王听了司马错的建议,把蜀国拿下来了。

实际上张仪主张先打韩国,是因为他此时的精力大都放在了对付山东六国上了,主要是他想对付楚国。因为再张仪列传一开篇就记载了,张仪在楚国受辱的事件,后来张仪当了秦国国相之后还给楚国送去一封恐吓信。

当然我觉得太史公这么记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站在我个人的立场,我是不愿意相信这个结论的,至少张仪谋算楚国,个人恩怨应该不是主要动机。

而且也很难说太史公这么写没有私心的,毕竟这个司马错就是他司马迁的老祖宗,作为后辈给老祖宗脸上擦点金粉并没什么坏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之六国攻秦的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