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花费70万!堪比《小别离》的留学故事

你看过电视剧《小别离》吗?

它号称“首部聚焦中学生留学教育的大作”,真切反映了当下的教育现实,引起万千家庭的强烈共鸣。

这部剧再现了中国式教育的窘境,唯分数论、唯重点论、留学攀比都在其中碰撞,引人深思。

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三种类型的孩子:来自富人家庭、成绩不好的张小宇,来自中产家庭、成绩中等的方朵朵,来自工薪阶层家庭、学霸金琴琴。不管哪种类型,最终却指向一个问题:到底要不要留学?

真正现实的答案却是: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当然要;经济能力踮起脚能够得着,也要。简单而又直接,现实得让人一声长叹。而背后的原因,更是让人唏嘘。

为了躲避雾霾

范妈是一家大型公司的技术骨干,年收入40万左右(税后),爱人是一家国企的员工,年收入不详。按照她的说法,她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这种收入水平,按照统计局的数据,应该可以算在全国前5%的人群了,如果供一个孩子在国内读书,根本不是问题。

但是,她把孩子送出国了,上的是藤校,康奈尔。

送孩子出国的最直接原因,是孩子有哮喘,在北京这种三天两头雾霾的环境里,哮喘没法根治。

为了孩子的健康,她从孩子进入初二开始,就提前着手规划出国,制定了一个超详细实用的“爬藤攻略”。第一步:孩子通过考试转到英语实验班,开始接轨国际课程,进行英语听说读写专门训练。第二步:高中进入国际班,强化国际课程体系,托福、SAT考出一个理想的分数,同时考AP、SAT2相应科目。第三步:选择一个合适的留学机构,进行留学申请。

最终,孩子如愿进入他的梦校——康奈尔。

虽然范妈一家的收入不算低,但比起藤校的费用,还是比较勉强。为此,她卖掉了一套房子(家有两套房)。

跟她聊天,她总是精神振奋地介绍孩子在国外学习生活的情况,从校园环境、选课、交友,一直到消费,从她的言谈里可以听出对当地文化、教学模式的认可。问及话费情况,她说康奈尔的学费是5万多/年(美元),另外还要交住宿费等杂费,加上生活费,大一结束,孩子花了近8万美元,合计人民币60万左右。但是大二以后,就不能住在学校了,住宿费开支增加,合租每月1千美元,总计花费达到70万/年。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的统计,美国大学的学费每年平均上涨3.6%,部分学校甚至增涨4%以上。这使很多家庭都感觉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为了不浪费青春年华

赵爸是一家银行的管理人士,家庭年收入不详,但是,从他的消费来看,支持儿子的留学生活绝对绰绰有余。

在他看来,中国的高校教育是失败的,大多数人进入大学就是混日子,上课睡觉,作业靠抄,考试突击,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考试只要不是太不像话,抬抬手就会放行。本该好好学习的大好青春年华,就这样浑浑噩噩地一晃而过。

赵爸自己就是这样度过大学生活的,他不想孩子步自己的后尘。于是让儿子出国留学。

而美国高校的文凭却不是好混的,需要学生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课堂上老师大多不会简单粗暴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与结论,而是通过精细的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海量阅读、文献查证、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课堂答辩等一系列环节来不断深入思辨,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答案。为此,学生课后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查证工作,很多人大呼累成了狗。

这样的学习生活,即使累一点也是值得的,在不该悠闲的年纪,就应该得到相应的磨炼。

赵爸的儿子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就读。加州的消费水平丝毫不亚于纽约,生活成本很高。老爸为了让儿子过得舒服一点,花2万美元给他买了车,每月租房费用2千美元,一年下来花了12万美元!

为了上个名校

林妈是个有名校情结的人,她认为在国内上不了清北,还不如干脆留学。

她对儿子说:“咱们不跟他们争了,去国外上个比清北排名更靠前的学校。”

她儿子去年中考结束以后,直接上了一个公立校的国际班,目前正读高一。

据她讲,现在准备送孩子出国的人,都是早早开始规划,从初中甚至小学就开始相应的训练,尽管刚进入高一,但有不少同学托福已经达到了110+,SAT达到1500+,这都是奔着名校去的。

这三个家庭的“出国留学”,动机各有不同,但都映射出赤裸裸的现实。

根据教育部数据,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2006年的13.4万增长至2016年的54.5万,2017出国留学人数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到60.84万!出国潮暗潮汹涌。这个数据包括高中、本科、硕博等不同层次的人员。

为什么留学?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答案。

中国是全世界教育资源竞争最激烈的国家,而留学所代表的生活方式恰恰是对这种竞争的告别,告别唯分数论,告别让人绝望的雾霾,告别单一的价值标准。或许有一天,当我们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教育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大量的别国学生涌入我国留学,我们才不会如此纠结下一代的教育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年花费70万!堪比《小别离》的留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