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

曾国藩是晚清政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和他的湘军,适时出现在腐朽无能的清朝,挽大厦于将倾。

他的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也有太多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从《曾国藩传​》中汲取先人修身、养性、齐家的成功经验。

01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一个普通家庭中,祖辈都是农民,到了他祖父这一代,曾家才算得上家境殷实。

曾国藩曾经六次科举失意,有些心灰意冷,但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认清自己资质平凡的不足,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完成了华丽的蜕变。

他一生都十分重视从自己失败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懂得自我反思,也懂得用自己的勤奋和思考来弥补自己不够聪颖的不足,这就是他崇尚的“尚拙”哲学。这在他未入仕途之时,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第七次科考时终于考中,从那以后,接下来的举人和进士竟也考中,从此走进官场,登上仕途。

初入职场的曾国藩,最开始是自信满满的,但与周围的同僚相比,渐渐自卑起来,因为比他牛的人很多。

这时,他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或者是投机钻研为官之道,他给自己立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目标:做圣人。

所谓圣人,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标准,言行举止都为人表率的人。能够称得上圣人的屈指可数,要成为那样的人,首先得从生活和为官的点滴中做起。

年轻时代的曾国藩在很多方面是平庸的,而且在性格修养方面,也有着浮躁,傲慢,随波逐流,贪慕美色等缺点。他知道要想改掉这些缺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他开始写日记,这一做法看似普通,实际上却蕴含着深意。他写日记的初衷是想通过事无巨细的记录,达到不断自我监督和反思的作用。

刚开始时,他的日记就是流水账式,或是设定目标喊喊口号之类的。行动力和执行力短期内却跟不上,不免就显得有点言过其实,纸面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了。(这和我现在好相似)

之后他的朋友建议他向理学家倭仁学习记日记的方法,规范自己日记的格式和内容。此外,他还时常将写好的日记,与朋友一起参详。这是最早的实体化社交。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通过外力强迫自己自律。

由此可见,任何事在执行的过程中,都有规律和方法可循。曾国藩通过记日记这种看似普通的方法,逐渐地打磨自己的性格,改正自己的缺点,也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一时期的曾国藩,利用在翰林院当值闲散时间较多的机会,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为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曾国藩在职场没有什么过硬的背景和煊赫的家世,却在十年之间从一个小小的翰林检讨,升迁到正二品的礼部侍郎。“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为什么他能做到平步青云呢?其实主要包含三点:把握升迁机会,懂得升迁规则;广交朋友,但朋而不党;获得领导(也就是皇帝)的赏识。凭借这三点成事,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条件,再加上一些运气的成分。

翰林检讨实际上是一个比较闲散的官职,所以曾国藩上班也不忙。在此期间,他给自己制定了比较详细的策略和目标,通过读书考试提升自己,实际上这也是他“做圣人”这个中期目标中的一小步。

广交朋友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但在官场,通常身不由己。站队往往是赌博性的投机。曾国藩就不选择站队,他可以跟你做朋友,但在外人看来你们并不存在私相授受的朋党关系。这个合适的度并不好把握,但从长远来看,真正做到的话,对自己安身立命有百利而无一害。

至于获得领导赏识这件事,则有一些运气成分了。曾国藩快速升迁的这十年,在位的是道光皇帝。但道光去世,咸丰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对曾国藩的有猜忌、防范多于信任。

咸丰登基前,曾国藩的职场生涯总体而言还是比较平顺的。但曾国藩过得却并不十分如意。

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运势渐衰,朝堂上腐败成风。对于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实干家而言,实在不适合发展。曾国藩渐渐生出了弃官还乡的想法。

等到咸丰帝登基,曾国藩又看到了一些转机 ,他希望新天子能为这个国家带来新的希望,新的气象,但咸丰帝虚心纳谏的姿态只是装装样子。

曾国藩对新皇帝,刚开始是满怀希望,屡屡殚精竭虑的上奏书,指望皇帝听取他的意见,可是新帝不过是装个样子罢了,他其实是个刚愎自用的人,而曾国藩又有着湖南人特有的倔强执拗。他常常直言犯谏,希望通过严厉的词锋让咸丰幡然悔悟,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结果自然适得其反,他这样做其实把皇帝得罪了。

不仅如此,曾国藩因为自己刚直的脾气得罪了不少同僚,名声跌入谷底,仕途越发坎坷。

咸丰二年(1852)六月十二日,对官场渐感厌倦的曾国藩得到了一个江西乡试考官的差事,皇帝特许他放假回乡两月,然而这次回乡之旅,却是他人生的另一个开端。

从最初的七次科举失意,到在京为官十多年,有过平步青云,也有过打入谷底的宦海生涯,曾国藩几经浮沉。然而这些只是他传奇人生的开始。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