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书所得

今日读《中国哲学简史》39-49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孔子并不是《六经》:《易》《诗》《书》《礼》《乐》(今佚)《春秋》的编者,他只是在教授这些典籍,意在维护传统,这种人就叫做“儒”。

不过孔子不是一个普通的儒,还是一个教育家,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解释古代遗产,所以他称自己“过而不作”。

但其实他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所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另外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予它们以新的解释。所以实际上孔子做到了"以述为作”。

这使他有别于当时寻常的儒而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那就是儒家。

孔子除了对经典作出新的解释以外,还有他自己的理论:

一、关于社会:要正名

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实行“正名”,就是“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名都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关于人的德性

1.仁义

义:做该做的,在道德上是对的事。义的对立面是利。

“仁”:这些义务的具体的本质是“爱人”,就是"仁”。

真正爱人的人就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仁也指一切德性的总和。

2.忠恕

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即"尽己为人”,孔子称为“忠”。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称之为“恕”,二者合在一起,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义。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实行仁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

3.知命

孔子认为"无所为而为",一个人做他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应该做,而不在于结果 ,所以我们只要一心一意尽力去做,而不计成败,这就是"知命”。

这样我们将永不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日读书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