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稷下学宫

【史海钩沉】:稷下学宫

虽然今天再去山东临淄,已经找不到稷下学宫的踪迹,但是作为百家争鸣的呈现地和推动者,它对于中国思想的影响是奠基性的。

撇开一些历史的琐细,单就当时的形势来看,田姓取代姜姓成为齐国统治者后,一定是希望有所作为的。刘向在《别录》中记载“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所立学宫也”。事实上,史学界比较认可的是从田齐桓公开始酝酿,齐威王就已经形成,到齐宣王时达到稷下学宫的鼎盛。到齐泯王继位,办学理念应该迥异于其父,稷下先生们纷纷离去。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正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描述,只是需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这个故事罢了。等到燕、赵联军攻破临淄,稷下学宫不得不停摆。齐襄王当政后,重建稷下学宫,荀子等人虽然再次来到稷下,但已是时过境迁。锋利的刀剑让言语不再锋利,稷下学宫一蹶不振。等到齐国被秦国灭亡后,稷下学宫也就自然终止了。大约存在了150年。

稷下的意义首先是汇集了当时各国的学士。研究者们常常想为什么是齐国而不是其它国家建立了学术中心?物质基础、一个适当的规模(齐国在诸侯国中的状态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小的)、曾经的五霸之首以及执政者的雄霸理想等,齐国具备了完美的办学条件。于是,操着各种口音的先生们在慷慨的物质条件的吸引下,纷纷来到齐国表现他们的精神追求。看看稷下学宫对先生们采取“自由来去”的政策就知道:不分国别,来者不拒;去而不止,赠送路费;欢迎复而归者。

稷下的意义其次是营造了自由的氛围。这个由官方主办的学术机构不仅给予了学士们名利,更给予了学术成长的空间,这简直是一种匪夷所思的操作。“不任职而论国事”与今天所谓“负责任的研究”大相径庭。或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人的思辨开始走向细致化,学士们必须要对逻辑的瑕疵特别敏感,并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在狭小的语义空间下建立起完整的论辩体系。中国哲学的高度由此建立。

稷下的意义第三是用经世致用过滤思想。自由的稷下学宫恰恰是积极的、向上的,既不是谄媚的也不是犬儒的,这就是因为学士们能够自信满满地讨论于社会于国家于民众有意义的话题。在学宫中,争鸣必须符合三个要求:一是争鸣的内容必须与社会民生有关,争鸣的目的就是寻找到更有价值的方法和道路,与社会发展、民生无关的事情都被剔除在争鸣的范围之外;二是争鸣必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反对泛泛空谈;三是能正确看待争鸣的人才会成为其他学者争鸣的对象,学士们认为争鸣是探索真理,不是意气之争。

稷下的意义第四是思想的沉淀和传播。为了让思想经得起争鸣,学士们必须更加缜密地对待学术的每个细节。我们可以说,争鸣让中国的学士们有了工匠精神。在争鸣中不断打磨,在打磨中不断完善,去谬存真、取长补短、博采众家。很明显,不是百家在争鸣,而是争鸣中诞生了百家。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学宫的学生管理中得到答案。学生到稷下学宫后,可以自由择师,不限于跟随一个先生,其他先生讲学时也可以听讲请教。这样一来,学生就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许多学生在学期间思想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无论如何,稷下学宫都是中国文化和教育的里程碑式的存在,很可惜,它的意义被大大低估,因此,写几句。

你可能感兴趣的:(【史海钩沉】:稷下学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