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死亡教会了我们什么

我们每天活着,就好像没有死亡一样,直到有一天你身边最亲近的人突然离开这个世界,最近的接触死亡,才会明白,死亡真的不会放过任何人,它甚至可能随时带走任何人。直到看向死亡,靠近死亡,我们才会明白,自己要怎么活,并开始真正学习接受,我们真的也是会死的!

五年前,我父亲去世,之后我用了四年时间疗愈每年春季复发的抑郁,用了五年时间向死亡学习活着的意义。

五年时间里,我读了数十本有关于死亡、疾病、衰老、医疗、哀伤疗愈、临终关怀等等相关内容的书,每当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就会向死亡学习。向死亡学习如何活着,成了父亲去世后,我汲取好好活下去的最大力量来源。终于,现在的我能够接受,死亡,除了带来冷酷的分离和痛苦的悲伤,也同样是温柔、慈悲的,它教会活着的人如何更好的爱,更好的分配时间,更好的做有意义的事,更好的感恩活着的每一天!

你有经历过亲人去世吗?或者你家中现在是否有人正在重病中?你有思考过与死亡有关的课题吗?是否有和家人讨论过未来可能出现的死亡?

《人生除此无大事》在疫情期间于2022年11月份出版,书中花了大部分篇幅,介绍了如果家中有亲人将要去世或者正在面临重病,作为疾病的亲历者或者照顾者,我们都可以做哪些事,如何照顾病重的亲人,如何与即将逝去的亲人沟通,怎样以积极的心态更好地面对、接受和渡过亲人的死亡时间。

这本书,就我个人来说,更感兴趣的,是前面两章,更有助于促进还健康活着的我们年轻人思考怎样活。一个是你要带走什么,一个是你要留下什么?

其中关于要带走什么这个课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别留下烂摊子清空你的阁楼;秘密和谎言不会随你而逝;说出最重要的话。无论怎么努力整理,我们的生活还是会乱七八糟的。到了生命的尽头时,这些烂摊子更是影响深远。我们留下的东西,有一部分是物质的:财产、书籍、衣物——这些是我们一生所获得的东西。还有一些是非物质的、情感的东西。只有在离开之前处理好这一切,才能确保你的亲友能够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而不是想着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来清理你的住所。正如拉比悉尼•明茨(Sydney Mintz)所说:“就我所见,某人离世后,其住所内是井然有序还是乱七八糟,对于追思哀悼的过程有着迥异而深远的影响。”

值得庆幸的是,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来控制这种影响,如修复损坏的东西,只留下你希望被记住的东西等。如果你早早开始准备身后事,提前修复、清理那些烂摊子,确定对你来说真正重要而且希望传给后人的东西,你就能整理好思绪,给自己更多的空间。

关于清理物品,父亲给我们留下的是心酸的遗物整理。我父亲一直特别勤俭,极少会主动给自己添置新衣服,当他治疗一年后因为血癌去世,我们清理他的衣物时,清理出了三大编织袋破旧不堪的旧衣服。按照老家的习俗,父亲去世后子女每人要留一条父亲的裤子压在自家衣箱里,这被叫做“宝库”,寓意能够为子女带来财富。

但是我们怎么都找不到父亲穿过的崭新一些的裤子,所以每个人都不得不只留下一条又旧又破的“宝库”。你能够想象得到,作为子女,每次看到辛苦一生的父亲突然因病去世,连一条崭新的裤子都没有留下时的那种内疚和遗憾,所以我拿回家的父亲的那条裤子,最后还是被我和旧衣物一起捐赠了,因为我实在难以面对那条裤子和对父亲的心疼和愧疚。

作为弥留之际或者年纪较长的老人,及时清理自己的物品,决定把什么东西带走,又把哪些东西清理掉,在生命越加靠近终点时,这些事越是对自己和家人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尚年轻又身体健康的我们,思考和规划并及时清理,是可以用来真正整理我们的人生,让我们能够分清生命事件和物品的主次的过程,从而能够更好的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

这也是在教会我们,如果活着的任何时刻,我们都能够给自己少而精致的对待,那么未来无论何时面对死亡,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家人,都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惭愧,对自己是爱,对爱自己的人,更是一种保护。

究竟清理和带走什么,才可以让生命不再如负重千金,可以轻巧又专注的充满爱又轻松快乐地生活呢?

首先,清理杂物:听到这个你是不是会觉得这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清理杂物谁不会,不是每个人都不定期或者定期在做的事吗?

事实是,如果你没有真正花足够多的时间和重视,认真清理你和家中的物品,你会很难发现,那些隐藏在各种角落的物品,数量到底有多惊人,又到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你多少生活。

从2018年离婚后我一直在清理家中物品,大到沙发,床,家电,小到各种钮扣、头饰、耳饰等等,清理出各类物品上千件不止,前前后后一共用了五年时间清理,而清理物品的过程就是内心的一次大清扫。透过物品,会看到背后的自己当时是什么样的状态,破旧变形的内衣是忽视自己的,堆积不用的杂物是负重前行的生命状态,不停购置的廉价衣物及饰品是内心的焦虑与空洞,从未用过却一直积攒的别人赠送的物品是无法为自己发声的淤堵,等等等等。

你有过因清理物品而有过影响深远的在精神和生活中的经历吗?借春节扫除的机会,好好清理一下自己的物品,把不再用和破旧的物品做一个妥善的处理,给自己一个轻松舒适的物理和心理空间。

接下来,清理关系裂痕,向家人表达爱:我们和家人、爱人、朋友间的负面情绪,在关系中存在的裂痕,会在我们或者家人去世后,成为永久的遗憾,在我们和对方都还在的时候,修复破裂的关系,向家人表达爱,是会影响我们一生幸福的。

我的家庭是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父亲在世的时候,家人间从未正面表达过对彼此的爱。弟弟在父亲病重时,当着我和姐姐的面大哭过一次,因为他一直在父亲那里感受到的,都是严厉和忽视,从没有被父亲认可过,一米八高的三十几岁的大男人,说到这些时,捂着脸痛苦流涕。而我和姐姐却都知道父亲有多么为自己的这个儿子骄傲,因为我们都曾经从父亲嘴里听到和看到过对弟弟的赞美和脸上的骄傲,但是他却从未当面对弟弟表达过,无论我和姐姐如何传达这份爱,父亲这份缺失的直接表达,给弟弟带来的遗憾都是我和姐姐无论如何解释都无法抹平的。

你有感受过从父母或者至亲那里表达过的爱与认可吗?你与自己的家人或者亲人间是否有过关系的裂痕,它们如果现在还在影响着你,你是否有想过真正去采取行动修复这段关系的裂痕,让爱在你们之间真正被感受到,并真正开始理解对方?

如果你有希望父母对你说的话,那么你可以把这些话讲给你的父母听,因为他们其实也同样需要来自子女爱的表达,作为成人的我们,同样可以成为反哺的人。

清理杂物和修复关系,是需要带走的东西,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清理掉应该清理的,我们又要给爱的人留下些什么呢?

遗产是一个很“重”的词,带有一种自负的意味,就好像我们必须有所成就,比如发明出冷聚变,或者以我们的名字命名一座建筑等,才值得被世人铭记一样。不过,我们对于“遗产”的定义只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个印记,一个代表了我们曾经是谁的印记。对一些人来说,这意味着用资产为孩子们创立一个奖学金或者基金。有些人可能没有很多物质财富,但同样会把富有价值的事物传递给后人。

在被问及遗产问题时,人们更关心的其实是人生故事和价值观的传承,而不是物质财富。北美安联人寿保险公司对婴儿潮一代进行过问卷调查,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从父母那里继承“金融资产或房产”非常重要,而77%的受访者认为继承和传递“价值观念和人生教训”非常重要。

你不必把留下遗产当成是负担。如果你感到无法承受,没有精力去做与之相关的事情,也大可放心。要知道,你的遗产其实已经被世界上的某个人继承了。只要你活过,就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印记。一位女士曾告诉我们,每次她微笑的时候,都能感觉到父亲的笑容在她身上洋溢着。

提到“遗产”这个词,确实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感觉我们只有拥有万千资产,才能够配得上给后人留下什么。而事实是,身为儿女,我们会更希望父母留给我们更多精神上的财富和智慧,还有深深的爱,这些是我们大部分人会认为更宝贵的,每个人都可以留下的“遗产”。同样通过这个视角,思考我们自己将给自己的亲人或者孩子留下什么,也是同样的精神财富。

我的父亲在我的人生中给予了我特别多的帮助和支持,教我读书,喂我长大,父亲温柔的笑和正直勤奋的性格,成为他留给我的最珍贵的“遗产”。父亲去世后,在我遇到生活中的各类困难时,父亲经常会在我的梦中出现,梦醒后,都会感受到父亲给我在心灵上巨大的支持。

你有感受过父母对自己影响深远的精神“遗产”吗?比如一次深度的交流,一个礼物,一个拥抱。

如果让你留给自己的孩子或者家人一件最宝贵的“遗产”,你认为会是什么?

每个人对“遗产”的价值认定都不尽相同,《人生除此无大事》这本书中给出了几个可以作为“遗产”的印记,或许可以给你提供一些思路。

制作家谱:通过家谱了解自己的祖先和过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家族历史会让我们知道我们来自哪里,我们的祖辈都经历过什么,我们又是如何继承了他们的精神的。

记录自己的故事:是什么让你成为现在的你?讲讲你的人生故事,留下你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对你影响深刻的人和想法的记录,给那些爱你的人一种薪火传承的感觉。

留下一封信:如果留下生前的最后一封信,你会在信中写些什么?每年写下这样的一封信,总结一下自己的人生,也给未来的家人留下一份爱。

思考留下什么,带走什么,都是在帮助我们思考,要如何对待人生取舍,把多余的东西丢弃,把重要的东西留下,并一直秉承着这份带着爱的情怀活在这美好的人世间。

你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现在你是一个耄耋老人,重病在床,即将离开人世,你回想人生过去几十年经历,让你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刻?最想对谁表达你的爱?是否还有遗憾尚未完成?

向死而生,我们可以活得更勇敢,也更轻松!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死而生,死亡教会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