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说丨别再为“被贩卖的焦虑”买单了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媒体把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后灌输给我们的,这叫“拟态环境”。

贩卖焦虑其实就是制造一种“只有你不努力”的拟态环境。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如果你没有学习的需求,就别为贩卖焦虑者买单。

壹【概述】


“拟态环境”或称“似而非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它是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且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所以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此观点最早由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

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产生脑海图景。而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 。拟态环境的重要观点: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贰【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


李普曼1922年出版的《公众舆论》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拟态环境有如下特点:

一方面,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摹写,不是“真”的客观环境,或多或少与现实环境存在偏离。

另一方面,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以现实环境为原始蓝本。

李普曼认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即拟态环境),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叁【认真的讲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关系】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人们常常对拟态环境做出各种反应,但相关反应行为则又发生在现实环境之中。深入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局部与整体、动态与常态、反映与被反映、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等四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拟态环境是从现实环境的整体中提取局部信息加以处理,不是对现实环境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两者存在着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其二,拟态环境是选择现实环境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加以反映,现实环境中的常态往往不予关注,这种有选择性的提取信息突出了现实环境中的非常态;

其三,拟态环境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反映,它不能脱离现实环境的基础而随意主观编造,但现实环境在被拟态环境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两者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存在于主客观相互作用之中;

其四,拟态环境表达的是媒介现实而不是媒介理想,尽管它与客观现实存在差距,但人们通常将拟态环境作为现实环境来对待,而忽视两者之间差别,形成现实环境媒介化与拟态环境现实化的双向互动。

批判的角度看待拟态环境,就会产生社会利益集团通过对媒体的操纵而进行拟态环境造势的担忧。这也是李普曼在洞析拟态环境理论之后,对社会的民主自由可能被新闻传播及其社会舆论扭曲的忧虑与戒惧所在。事实上,当下的社会媒介条件与拟态环境理论提出时的情形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播者与受众的角色关系不再是截然分开和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甚至是交叉重叠的。每个人都可以运用媒介平台成为拟态环境的建构和传播者,同时,人们又都是拟态环境的接受者,随时对它做出判断、分析和行为反应。

肆【理论拓展】


一、“沉默的螺旋”假说

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理论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理论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大多数个人会力图避免由于单独持有某些态度和信念而产生的孤立。

这个假说中的“舆论”与历来的舆论概念不同。创造者诺依曼认为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此理论强调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说明:舆论是个人感知社会变化、调整自己行为的“皮肤”;又是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从传播效果研究的角度而言,“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

(该理论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极力强调“多数”或“优势”意见的压力,以至于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派”的作用。)


二、培养理论

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由于传播媒介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偏离。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三、“知识沟”理论

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伍【拟态环境的必要性】


拟态环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认知、交往、协调三个方面。

首先,拟态环境已成为人们的主要认知对象。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对现实环境的拟真表达。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拟态环境不仅可以向人们的感官再现现实情景,而且可以创设出人们在现实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体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获得主体认知建构的丰富信息。

其次,拟态环境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便利条件。除了通过媒体平台特别是互联网络系统,人们信息交往活动不再受制于所在地域及有限的对象外,拟态环境还为不同人群营造出适合交往的虚拟社区,使人们在信息获取、意见表达、情感宣泄等各个方面得到满足,为人的个性展示和发展提供了舞台。

再者,拟态环境也成为人们协调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等方面关系的参照系,可以帮助人们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冲突。在拟态环境中,人们既可以寻求到各种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和帮助,为自身的行为选择提供参考;也可以向现实生活中的相关对象表达自己意愿,探寻对方的反应,验证沟通效果,调整好自我与现实对象之间的关系。


陆【总结】


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现实环境,社会个体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来驾驭自己的社会生活。

一方面,要善于识别拟态环境中的信息,明辩真伪、善恶、是非,形成自身独立的判断能力,不为虚假信息所迷惑,不为错误信息所左右,不为有害信息所侵扰。同时,还要提高信息防范能力,在开放的拟态环境中保护好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另一方面,要保持和拥有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的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不沉溺于媒介所营造的虚拟世界,并通过积极参与拟态世界的建构,使自己在现实环境与拟态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挥社会个体对拟态环境的真实建构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M说丨别再为“被贩卖的焦虑”买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