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ll《人生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教育集》(7)

第三章

7、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

传统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他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他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许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问了,但他不许他到大社会里、大自然界里去活动。十六年的教育受下来,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

(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他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生活教育:(1)他要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他是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他也不教学生吃别人。他不教人升官发财,他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他教人要在劳力上劳心。

8、生活教育运动十三周年纪念告同志书

学术即力量;行动即力量。今天特别想说的就是今日中国教育最重要而最忽略的一点——觉悟之启发。集体教育要通过“自觉”才成为有效的教育,即集体的自我教育和自觉的集体教育。

中山先生讲三民主义首先就说这个道理。他讲“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这思想贯通便是觉悟。对于觉悟的本人说便是自觉。有了觉悟才起信仰而生出力量。但觉悟又从何而来?从研究而来。研究是追求真理即是求知而行。那末觉悟是从行而来。研究是追求真理即是求知而行。那么觉悟是从行动中来;从“求知之行”而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真理。第一个明字便是明白和阐明。明白是自觉,阐明是觉他。这个道理和“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是相通的。《中庸》上说:“不诚无物”。无论是“自诚明”,或是“自明诚”都离不了诚。不诚便没有觉悟。诚心追求真理才能自觉觉他。

一个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是把自己和学生的成见、武断、私心、偶像心理、公式主义、教条主义从头脑里肃清出去,并把客观环境与头脑之间的门户开得好好的,使得真理可以清楚而正确的反映出来,这种反映的收成便是从大彻大悟中形成信仰而生出力量。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自觉的生活才能踏进更高的境界。通过自觉的集体生活的教育更能发挥伟大的力量以从事于集体之创造。

9、教学做合一

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192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能自主学习就是老师最成功的教学。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0、教学做合一之下的教科书

教学做合一是指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之产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

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教学做指导编得对不对,好不好,可以下列三种标准判断它。(一)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干了一个动作又要干一个动作的力量。(二)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想了又想的力量。(三)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新价值的力量。

11、师范生第一变 —— 变个孙悟空

(1)他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他做了美猴王,还是烦恼。(2)他抱着目的去访师。他要访的是教一家人、一国人、一世界人,个个做主人的老师。(3)他抱着目的求学。他抱着一个“长生不老”的目的而来,必定要得到一个“长生不老”的道理才去。凡是不合这个目的的东西,他一概不学。

师范生的唐僧是小朋友。师范生应该拜小朋友做师傅,也如同孙行者的本领比唐僧大倒要做唐僧的徒弟。小朋友是我们的总指导。不愿受小朋友指导的人不配指导小朋友

儒家强调因材施教,佛家强调观机逗教,孙悟空的求学目的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目的不谋而合;孙悟空虽然聪明能干,却以唐僧为师,陶行知先生认为:师范生应能把小朋友当作自己的老师,在生活中学习教授孩子们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主体性,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学相长。

12、师范生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小孩子懂得什么?”小孩子是再大无比的一个发明家。生下地一团漆黑,过不了几年,如果没有受过母亲、先生和老妈子的愚惑,便把一个世界看得水晶样的透明。他能把您问倒。

人人都说小孩子,谁知人小心不小。您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您立刻会发现小孩子的能力大得很:他能做许多您不能做的事,也能做许多您以为他不能做的事。等到您重新生为一个小孩子,您会发现别的小孩子是和从前所想的小孩子不同了。

儿童园里无老翁;老翁个个变儿童。变儿童,莫学孙悟空!他在狮驼洞,也曾变过小钻风。小钻风,脸儿模样般般像,拖着一条尾巴儿两股红!原载1931年5月《师范生》第2期

师生是互相成就的,《礼记·学记》有云:“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纠正他们的过失。陶行知先生的这篇文章使人懂得教小孩子的秘诀在于“随类应化”。《法华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为了教化不同环境、不同根基众生的需求,经常变化为不同身份的形象去教化对方,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引导与教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ll《人生为一大事来 陶行知教育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