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从来都是在危难之际,读资治通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从来都是在危难之际,读资治通鉴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向北攻略中山,兵锋直至房子城抵达代国,向北直达大漠、西到黄河,赵武灵王和手下心腹肥义登上黄华山,看着大好河山,赵武灵王跟肥义商量胡服骑射改革,他们预料到将遇到的困难,赵武灵王感慨道:“恐怕傻子会嘲笑我,贤能的人会理解我的苦心吧。即使全世界都笑话我,我也一定要夺取胡地、中山国!”于是当即穿上胡人的服饰。


当时赵国人都不愿意,公子成知道赵武灵王一定会让他带头,于是装病躲在家里不上班。但是赵武灵王怎么会放过他,于是派人跟他说:“家里的事情都要听父母的,国家的事情都要听国君的。现在我准备推行胡服骑射,而您却抗拒,我担心天下都议论我,非议胡服骑射的政策。制定国策应该以有利于国民为根本,行政命令的推行应该以易于推行为最高的准则。推行德行教化要自下而上从底层百姓开始,但是推行政令要自上而下从贵族开始。所以请求从公叔您开始胡服骑射,帮助我完整这次改革。”

公子成回答:“老臣听说,我们中华之所以是华夏,就是依赖圣人的教化和礼乐制度的维系,只要教化和礼乐做好了,远方的蛮夷自己就会归顺。如果改变现在的行政框架,就会得罪很多现在的既得利益者,老臣还是希望大王能够深思熟虑。”


使者回复赵武灵王,赵武灵王亲自跑去跟公子成说:“在我们的东面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西面有娄烦、秦国、韩国。身处四战之地,现在的形式已经非常危险了,如果不进行胡服骑射,连国家都守不住。前些年,小小的中山国得到齐国的支持,就屡次侵犯我们,对百姓烧杀劫掠,差一点就把咱们打灭国了。我老爹一直引以为耻。现在我就是想变法图强,防守周围国家随时可能发生的进犯,向中山国报仇。您的建议虽然顺应了既得利益者的诉求,但是却忘记了我们曾经被欺负的仇恨,这不是寡人希望的。”公子成一看赵武灵王这样说,赶紧表示,他愿意支持变法,并带头穿上胡服,并在第二天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武灵王下令全国推行胡服政策,并且按照胡人的骑射战术重建部队,并招募擅长骑射的人才。


总结:

第一:在历史上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候通常一带而过,原因很简单,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细节很少,主要是因为缺少文字记载,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胡服骑射本身缺少制度建设,大部分都是军事改革,而历代统治者对于军国大事都是秘而不宣,尽量不让老百姓知道。第二是赵国是经过胡服骑射后的赵国是秦国的最主要的对手,两国死磕了几十年,互相杀的人头滚滚,有着血海深仇。灭赵之后对于赵国的报复极其残酷,故赵国的典章制度被毁灭的最为严重。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对于赵国最有影响力的改革记录只有四个字“胡服骑射”。


第二:很多人都会忽略赵武灵王改革时机,春秋时期,赵家是晋国最出彩的一个家族,赵衰、赵盾、赵武等人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战国之初的赵国就像突然消失了一样,原因就是跟智伯死磕的时候,出力最多的是赵家,实力损耗严重,故三家分晋的时候赵家分到的领土也最少,而且最靠北部边疆,领地大部分都不是得到充分开发的中原之地,所以他们的家的实力最弱,而且要承担北面、东面、西面的胡人部落的不断骚扰。很难像其他国家全力搞生产建设。赵武灵王搞改革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当时赵国的国际环境过于恶劣,虽然既得利益者反对的很激烈,但是不至于跟赵武灵王掏刀子,因为当时当时的娄烦、中山、东胡都是实力非常强劲的胡人对手,面对他们的进攻,赵国传统的战术已经无效了,没有人喜欢被动挨打,向敌人学习是成本最低、最高效的手段。虽然他门不喜欢胡服骑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所以这场改革才能够顺利推广。所有的改革从来不是国王一个人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至少要得到相当数量的实权派的支持才能推行下去,不然轻则成为闹剧、重则变法之人身首异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虽然让赵国贵族不高兴,但是不至于反感,更何况赵武灵王通过改革很快就建立了一只非常强大的军队,屡立战功,这也压制住了可能发生的反弹。中国历史上的很多失败的改革都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例如百日维新。


第三: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会忽略,赵家本来就有北方狄人的血脉,赵家一直为晋国守卫北方的边疆,他们在长期的战争、生产生活中已经开始跟狄人进行融合,所以相对其他国家,赵国是抵触情绪最弱的国家。赵武灵王在灭了中山、娄烦等胡人政权之后,没有执行高压政策,反而是吸收这些胡人进入赵国,他们成了赵军的骨干,这也是赵国可以跟秦国连番死扛的重要原因。直到楚汉战争时期,娄烦起兵仍然是天下最牛的骑兵,刘邦的小兄弟灌婴带领的骑兵就是全员由楼烦人组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从来都是在危难之际,读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