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宦官(三)

王振被杀,明英宗(明宣宗之子)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也有幸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统一的大帝国里御驾亲征被俘的皇帝。明朝此次派出的是精锐中的精锐,所谓三大营(三千营、神机营和虎贲营)。可是将近三十万精锐(也有说五十万的)却在面对瓦剌两万骑兵的冲锋下作鸟兽散,全军覆没。当然,这个结局其实早就可以预料了。因为指挥这三十万精锐的,却是一个比正常人少了二两肉的太监,他就是王振。此时距离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只有80余年,当初驱逐蒙古的大明此时却被蒙古的别部如此羞辱,朱元璋不会想到。若他看到他的子孙们在皇位上所做的事情,估计更会气的从坟里爬出来。

朱元璋泥腿子出身,从要饭的和尚做到皇帝,自然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因此即位后便废除了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朱元璋也读了一些史书,明白汉季唐末宦官干政的危害,因此他在世时在宫门口立碑,上书“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可他没想到的是,不仅他的子孙没有他这样的精力去处理政务,他立的碑也在几十年后被人撤下了,而撤下这碑的,正是太监王振。

改变是从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开始的。朱元璋在位时对宦官非常严酷,宦官在朱元璋手下仅能维持日常的生活,干预政事什么的想都别想。朱元璋死后,继位的太孙建文帝朱允炆继承了爷爷的路线,宦官也没闹出什么风浪。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便把眼光对准了那些宫里的宦官。既然自己的侄子不用这些人,那正好为我所用。于是朱棣用重金贿赂宫里的宦官,从他们口中得到了不少南京政府的情报。“靖难之役”后朱棣篡位,是为明成祖。成祖时期宦官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有不少进入了政坛。著名的“郑和”,便是一个没把儿的宦官。到朱棣的孙子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更是让宦官批示奏章,这就给宦官干政开了一个大口子,而且这个口子一开就是两百年。从此,宦官伴随明朝的历史相始终,而宦官也有了个更响亮的名字:太监。

明朝由宦官担任内廷十二监的主管,这十二监的主管被称作“太监”。久而久之,所有宦官都被“尊称”为太监,就像抗日战争时,所有鬼子无论官兵都被尊为“太君”一样。

明朝还给宦官创建了施展他们才华的地点,那就是“厂”。厂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厂,而是不受政府法律监管的监狱。最早设立的是东厂,后来因编制太少,又扩充成立了西厂和内行厂。三大厂互相抢占市场,酷刑、逼供、受贿,无恶不作。最后的结果是东厂作为帝国老字号胜出,西厂和内行厂相继被撤,东厂垄断了帝国的黑色交易。

宦官参政的结果是灾难的,东汉和中晚唐已经证明了这个结果。明朝不信邪,结果再次被历史规律狠狠煽了一个大嘴巴子。自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为恶的太监前仆后继的出现,并一再上演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戏码,最著名的就是王振、刘瑾和魏忠贤了。

王振的事迹文章开头已经提过,差点把一个大好江山奉送夷狄(还搭上一个皇帝)。

刘瑾逐利腐败,任人唯亲,唆使明武宗朱厚照把他爹(孝宗朱佑樘)辛辛苦苦十几年攒下来的家当全给败光了。明朝自此一蹶不振、直到张居正主政时才缓过气儿来。可气儿还没缓多久,太监里的极品魏忠贤就来了。

魏忠贤是自宫的,光从这点就能看出这家伙是个狠人。他如果活在《笑傲江湖》的世界里,武功应该会比东方不败和岳不群高得多,毕竟不是哪个男人都能舍弃这二两肉的。魏忠贤专政后,不但被尊为“九千岁”(和东王杨秀清一个德性),还配嗣孔庙,作为文盲的他居然敢和孔子摆在一块儿。在朝中他大肆迫害忠直敢言的大臣,文臣集团中曾经强大的东林党在他的面前显得不堪一击。这些读书人在东厂的牢里接受酷刑,最后几乎全部惨死。虽然他们的气节值得歌颂,但事实却是魏忠贤的胜利。由于“九千岁”的不懈努力,明朝这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终于被他拆光了。帝国外部,东北的后金咄咄逼人,帝国内部,农民起义愈演愈烈。魏忠贤死后十七年,明朝灭亡。这样说来,魏忠贤可以说是灭亡明朝的大功臣。

不过明朝的太监与东汉以及唐朝的宦官还是不同的。东汉宦官的权力是与外戚的权力相始终的。可以说东汉正因为有了外戚掌权,才有了宦官干政,当外戚势力被彻底铲除时,宦官势力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唐朝的宦官可以说是最风光的,不仅掌握军队,还能随意废立甚至杀害皇帝。当奴仆当到这个份儿上,大概也算不枉此生了吧。就算不能名垂千古,也能遗臭万年。明代的太监虽然也为非作歹,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危害皇权,说到底只是皇帝手里的玩意儿。只不过因为皇帝宠着,太监才敢作威作福。一旦失去皇帝的宠幸,太监的末日也就到了。刘瑾被明武宗寸磔(凌迟)而死,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帝)继位不久便干掉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可惜,明朝的国运已不可挽回。十七年后,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今景山)。颇为讽刺的是,陪着朱由检走完人生路的,却也只有一个宦官(王承恩)。

感兴趣的小伙伴请关注我的公众号:瞎七八说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进击的宦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