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

感性与理性

人是用理性来思考,以感性来相处的。

“理性在交际中对人的影响非常有限。” 这是一位心理学家的发现,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是相悖的。

常人都容易看重理性而看轻感性,理性给人的感觉是成熟、睿智,有思想,有深度;感性给人的感觉是不成熟不稳重,思想没深度,做事不牢靠。

就留给人的印象而言之,理性的人还是感性的人,确实存在这样的差异,但这样的印象也是由感观而来的,你无法把你的理性铺开来展示给人看,再深邃的思想,也要通过感性的表达,由感性来感知理性。

感性与理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两种能力,这两样能力差异如此之大,以致于无法拿在一起去比较。偏偏我们每个人几乎都在做这件无法做到的事。

理性塑造着一个人人格的底色,人是用理性来思考的,思考构筑起一个人认知的架构,这会形成你人格的底色,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和你认为的无关,和你希望的有一点点关系,和你的认知有关。

人格还不是性格。

感性构筑着一个人的人际脉络。孔夫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那么,与人相处就成了人的一项基本能力,这个能力是构建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具体而言,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一个隐约的眼神,一个细微的表情,这些都是与人交际的工具,你感性的表达即依附于此,不可轻忽,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随心任性,率性言行。

感性的特征就是不能自己控制自己,譬如“一言既出,什么马难追”,一言之出谁来控制?靠嘴吗?当然要靠脑子!说话不带脑子,就会胡言乱语;说话经过思考,就言语得体,条理分明。感性还是可以控制的,要通过理性来控制,但理性又不能够直接站上前台来展示发挥,还是要借助感性。

并不是每一言谈话语、行为举止都要先理性思考一番,那样即便不把人累死,也会显得病得不轻。理性认知而形成的人格底色,会在理性缺席的时候调入“内存”,发挥作用,这样的表现依然很理性,却又很本真。

不要试图在人际交往中理性地滑头甚至虚伪,《大学》中有个结论:“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你以为自己肚子里的真实想法、念头掩饰的很巧妙,别人看你肠肠肚肚可清晰得很呢。

人生不可取巧,你想作什么样的人,惟有靠理性认知架构那样的人格底色,而不是靠“装”。 理性对人际关系没多大帮助,也不能直接发挥作用,却又是人生大能力,你人生的高度、深度、宽度、广度全赖这个能力。

认知理性,感知感性,你的人生瞬间会智慧而丰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性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