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到内核,家校合作新生态
——读《建设学生、家长、教师的命运共同体———家校合作的教育追求与生命意蕴》有感(第1稿)
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 董雪梅
2020年11月10日的《光明日报》,教育部陈部长发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文,文中有这样的表述: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议》在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上,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集中体现。《建议》部署“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新发展阶段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又作出新的阐释和布局。衡量高质量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要看数以千万计教师、数以亿计学生的素质能否不断提升和增强。今后,多方位提高师生素质,重点将落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层面,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因地因校制宜,发展素质教育,形成有效的实践模式,努力汇聚起教育系统和社会各方的更大合力。
华师大教育学部“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教授撰写的《建设学生、家长、教师的命运共同体———家校合作的教育追求与生命意蕴》一文中,有这样的逻辑架构和学术表达:
一、信念:根植于人性观
家校合作是一种信念。
其一,我们是否相信家长愿与教师合作?
其二,教师是否相信家长能参与合作?
其三,教师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或能够发展起相关能力以与家长合作?
二、理念:融入于教育观
家校合作是一种理念。
首先,家校合作实践一定内蕴理念吗?
其次,现有家校合作的理念有误区吗?
最后,当代家校合作实践需要怎样的理念系统?
三、实践:生发于当下
家校合作是一种实践。
首先,每个人的投入,都可能促成家校合作系统的发展。
其次,每件事的意蕴清晰与价值实现,都可以促成家校合作新质的生成。
最后,每一天的累进,都可能形成日新月异的系统跃迁。
结合本人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体会,有如下感悟:
一、家校合作的客观性存在
有学校的地方,就有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存在。以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前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逐步向家长教育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迈进。家校合作正以“多主体”共同参与教育管理、设计实施、评价反思为主要途径和合作形式。
问题一:偏远农村和城镇新城的家校合作有何不同?
家校合作是否存在,以怎样的方式存在?家校合作的形式和效益有哪些?家校合作是互相的,还是配合的?
教师观,教书育人——协同育人
教育观,教人成才——引领成长
学生观,以学为生——学习为生
学校观,集中办学——协同办学
成长观,教分育人——全面育人
学习观,书本课堂——实践体验
合作观,师生合作——多方合作
协同观,主次关系——交互关系
二、家校合作的系统性思维
从什么时候起,“复杂性”“系统性”“思维建构”等词汇进入了班主任工作的视野和领域,自从参加了2018年6月4日-5日,在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举办的全国“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第五次现场研讨会,会上专家点评环节提到的“复杂性”“系统性”“思维建构”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原来,看似平常的“班级工作”,一旦有了“学生立场”“学生领导力”“综合融通”等方面的思考,班级工作的感性和理性、简单和复杂、行动和思维就交织在一起了。
问题二:家校合作的系统性如何建构?
家校合作家庭家长家庭教育和学校保持
理念一致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孩子习惯品性
其他成员间接熏陶
学校教师学校教育和家庭保持
行动一致
学生学习人品
教辅人员间接影响
社会成年公民社会教育和学校、家庭
保持目标一致
未成年公民社会融入
社会人员间接导向
问题三:家校合作的内核指向是什么?
1、人的理智、情感、价值观
2、人的理解、认同、存在感
3、人的习得、实践、参与性
4、人的起点、发展、共通性
我国现阶段的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家校合作的创造性生成
(一)“班级家委会”的新合作
1、全员、全程、全方位原则
2、学习、生活、纪律各方面
3、服务、引导、合作性体现
班级家委会虽然有家长代表,但是全员参与班级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线上的班级群和家长群,发布通知、商量事宜、分工合作、全员共育、收费服务等。通过线下活动,参与家长智慧课堂、班级活动组织、班级保障机制等。
(二)“家长智慧课堂”的新生成
1、主动积极参与
2、坚持儿童立场
3、全面育人原则
从开学到现在,有6位家长主动积极报名参与“家长智慧课堂”。《福建周宁研学游》《孝道立本的传习》《黄道12宫和黄道13星座》《四旋翼无人机》,四场“家长智慧课堂”微讲座,给学生带来视听、实践、体验的“认知+行动”盛宴。还有值得期待的《航海——通向未来之路》《让人叹为观止的无人驾驶》等,将会精彩呈现或正在积极准备。
以《航海——通向未来之路》为例,家长是中国航海博物馆志愿者负责人,家长对航海知识或现场讲解已经颇为熟悉了。但是为了能给学生上好精彩的一课,以家长的身份,尝试以往没有开展过的风格。PPT发过来后,我发现家长的课堂设计更趋向于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满足学生“求知需要”,有点“科幻+动漫”的意味,兼容了航海的意义、航海的团队、航海的精神、航海的软实力、航海的大憧憬等,一定会深受学生欢迎。
“家长智慧课堂”绝不是形式上的走秀,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浸润其中,并能在兴趣导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符合教育的“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真正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
(三)“家长学校活动”的新沟通
1、专业阅读引领
2、焦虑情绪疏导
3、合作共育对话
更多地满足个体需要,为学生的健康、快乐、幸福成长保驾护航。以下是一段“家校合作共育”中的一段对话:
班主任和家长的对话:
学生家长:老师好,上周五课上,老师有放电影《八佰》,虽然他平时看着性格比较外向,实际上他胆子特别小,基本打斗类他从来不看,所以上周五晚上害怕得不能睡觉,一直到很晚,12点半多,爸爸加班回来拉着他的手才睡着,上周五一直和我说,让我给老师说下,能不能再放电影,他去老师办公室写作业,我和他讲太晚了,我们白天再和老师讲,第二天他觉得不需要妈妈和老师讲,他自己可以处理好,如果老师再放电影,他可以去老师办公室。今天又到周五了,他昨天放学就开始紧张了(他盼着今天不下雨,这样课上就不会看电影了),说老师如果放电影,他把耳朵捂住(昨天还找我问家里有没耳塞),不看屏幕,能看出他很紧张,我问他需要我和董老师说么?你如果害怕可以去老师办公室,他说不用的,他自己会处理好,所以如果他没找您,您不用特别关注,谢谢老师!
班主任:好的,明白了。(和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和沟通。)任课老师接受建议,以后看轻松、励志、有意义,能考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影片。每个孩子的个体情况不一样,战争或血腥的场景,不适合集体观摩。谢谢您及时反映情况。
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对话:
任课老师:好的,以后如果天下雨,我让他们自习或者播放空中课堂进行学习。那我应该单独找一下他,安慰他一下吗?或者跟他说一些什么话吗?
班主任:我没想到他胆子这么小。上一届学生说有些电影画面他们觉得受不了。可能是心理承受能力强弱的关系。建议放《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轻松、励志类电影。
班主任在家校合作中,能起到“粘合剂”的作用。把“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粘合起来,搭建沟通合作的桥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四)“线上线下互动”的新格局
1、全员化教育
2、个别化教育
3、高品质教育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在线上线下开展了《开学第一课》50/44、《周末才艺秀》31/44、《周末厨艺秀》34/44、《祖国在心中,爱国少年行》38/44、《班徽我设计》18/44等活动,从活动参与率来看,分别是113.6%、70.5%、77.3%、86.4%、40.9%,活动参与度最高的是《开学第一课》,活动参与度最低的是《班徽我设计》,但是无论哪一项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投入了热情,发挥了聪明才智,在实践体验和互学互鉴中,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家长的专业阅读,在第一次家长学校活动后的班级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推荐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特别狠心特别爱》《正面管教》《积极心理学》四本专业类或准专业类书籍。在第二次家长学校活动“青春期教育”专题讲座后,心理专业老师向家长们推荐了《解码青春期》等专业类书籍,全班有29位学生家长参与两本书的团购。
一位家长在谈及自己的阅读感受时说:我深知一个道理,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也是最应该给孩子关心、帮助和正面引导的人,责无旁贷。我开始有意识地阅读类似《青少年心理学》这样的书籍,渴望在书中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变化,反思我应该做的努力和转变。孩子的成长环境无非是家庭和学校,家庭教育是父母的事,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孩子的成长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并有机融合在一起,最终体现在孩子身上。
这位家长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这四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前三本比较容易读懂,书中例举了关于家庭教育的诸多案例,切合实际且深入浅出。后一本概念术语较多,有点费解。她还特别列举了“有偿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爱的名义延迟满足”等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并对书中的“父母适当地给孩子留一点空间,这是人性的呼吸,是维护亲子关系的重要环节”“教育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有更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是要让孩子得到一定的锻炼”等观点产生共鸣。这位家长还领悟到:对我们的孩子,不应该急于求成、要求过于严苛。这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没有永恒,学习是持续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尽心尽力,顺其自然就好。有爱、有坚持、有努力,就一定会有好孩子。好孩子不是给别人看的,更不是用来攀比和炫耀的,而仅仅是一个健康快乐成长的“我的孩子”。
四、家校合作的社会性效益
(一)育“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
20201127晚上10点多,上一届四位学生在临港新天地小聚后,突然决定要来我家。因为天黑找不到和电话联系不上的缘故,只能作罢。但是第二天的沟通和联系,让我得知他们深夜造访的原因是想要上门告诉我好消息。一个孩子在区重点学校年级第六名,一个孩子在区重点学校年级第九名,一个孩子在市重点学校从年级最后一名上升到年级中等水平,他们都为自己的成长进步感到高兴,想要和我一起分享这份喜悦。
(二)育“自信自新、自强自立、自我完善”的人
在“我爱我班”的作文指导中,100%的学生表示“我爱我班”,而且每个学生“爱”班级的“点”有所不同。很多学生对体育节上同学们为了班级荣誉竭尽全力、奋勇拼搏的细节记忆犹新。有同学在50米迎面接力赛上,中途鞋掉了,但是他顾不得去捡,光着脚跑完全程;有同学在足球比赛中踢了一脚乌龙球,全班没人求全责备;操场上,数我们班的啦啦队喊得最响、最有气势、最鼓舞人心等。有同学对“周末才艺秀”和“周末厨艺秀”活动中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予以夸赞。有同学对班级经常有老师上公开课,对自己和全班同学的课堂表现非常满意和由衷高兴。也有同学对个别学科纪律出现问题时,有同学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进行劝阻或制止的行为表示高度认可。
(三)育“互学互鉴、互动合作、互相影响”的人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方针中包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
班级服务类,有的学生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忘记值日工作等,有的学生早上到校后主动帮忙检查卫生、倒垃圾,放学后主动检查卫生、协助值日等。有的学生在中午午餐时,忘了把餐盒盖放回饭箱,有同学发现后主动把它放回去。有同学看到酸奶连在一起,给拿饭端汤的同学带来不便,就主动拆分酸奶,为同学们热情服务。
当这样的“主人翁精神”“服务意识”“集体观念”蔚然成风的时候,我们的家校合作已由“人人为我”向“我为人人”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也在自然而然中形成。
学科比赛类,我们每天早上都有背诵诗文比赛。有的学生为了争第一,每天到校很早。有的学生一开始背书有些困难,哪怕晚上留下来继续背,还是勉为其难。但是当习惯成自然之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取代了原先“背不出”的心理障碍,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逐渐突破自我,对语言的感觉也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出来。
初中阶段的同伴影响、正面效应不容小觑,初中阶段的家校合作更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同学、服务他人的意识,更是建班育人的价值观体现。
(四)育“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的人
体育竞技类,在体育竞技类比赛中习得合作的方法和技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曾指出:孩子参与体育运动能够获得乐趣、健康,还能挖掘出自身的一些潜能,并养成良好的品质,能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如果在孩子学习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孩子会终身受益无穷——懂得如何去竞争,懂得团队合作,有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
集体荣誉类,人是集体中的人,人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正如“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等。
综上所述,家校合作是一个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建设的合作系统。它的复杂性、系统性、思维建构,使它具有不可或缺的研究价值。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即群体心声,因而需要从班级成员中看到各自不同的状态、听到各自不同的声音,而班级成员包括学生、家长、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其他对学生生命成长和学习发展有裨益的人。教育新生态,是建立在构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支持系统的基础上的人人合作、事事合作、时时合作,以共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