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人生,无怨无悔——雪莉(1)

图片发自App

        到目前为止,《金刚经》智慧之旅已带我们进入了两个伟大的领地。首先是蕴藏在心识里的潜能和铭印的世界:我们周遭的现实其实只是自己的感知在空白屏幕上的投射而已,屏幕投射出的生意和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完全依赖于我们过去待人处世的方式。简而言之,我们已经明白金钱究竟从何而来,并得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万无一失的赚钱方法。

        其次,如果我们无法享受金钱,那么金钱本身也就毫无意义;因此,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在生意和生活中保持身心健康——如何让事业长久保持青春活力和创新。但在此我们最后必须提及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无论你赚钱如何成功,如何能保持明净的心态去合理的享受金钱,你终究有一天会走到生意甚至人生的尽头。按佛教传统,只是赚到大笔财富的生意人不算是真正成功的商人;甚至既赚到大笔财富,又熟谙如何享受金钱者也不能视为真正成功的商人。起点、终点和过程一样重要;当生意走到(不可避免的)终点,回首往事,你应当能够坦诚地说生意做的得值得——你付出的所有时间和多年的努力都很有意义。

        只有当你试着站在不可避免的终点回望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你才会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生意发挥其真正的价值、造福世界。只有当你能够修习将自己置于未来,置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回首一生的所作所为,你才会真正下决心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因此,本章节就从雪莉女士的故事说起。

        在讲述雪莉的故事之前,我们得先回到《金刚经》。在这本古老的经书中,最为著名的偈颂或许就是最末的几行——我们将其称为“无常之颂”。该颂在佛教界极为重要,每逢满月和新月之日,藏传佛教僧人都得完整无误地吟诵它。具体经文如下: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鸠摩罗什译)

或:

                        诸和合所为,

                        如星、翳、灯、幻、

                        露、泡、梦、电、云,

                          应作如是观。

                                                        (玄奘译)

          接下来是邱尼喇嘛对此偈颂的论释:其中援引《金刚经》的文字将用粗体表示。从以下论释中,你会发现邱尼喇嘛不仅认为此偈颂是对“无常”的指引,而且他也发现该偈颂与万物蕴含的潜能(给“空性”的概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现在进入到此经的末尾总结部分,该部分揭示了“诸和合所为”本身不具有自性,且也无常。这些都蕴含在“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的偈颂中。

      我们可以用人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或其他类似的事物为例,用如下的比喻加以描述。

      就像星星晚上出现、白天消失一样,人的五蕴(身体、意识等)或其他依缘而生的事物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的意识被无名明的黑暗笼罩,那么他会认为万物是永恒存在的。然而,当太阳升起——当你那万物“皆无自性”的智慧之光显现时——万物不再以永恒不变的状态真实存在,因此,可将万法比喻成星星。

      假如你的眼中有翳(眼睛被沙尘颗粒或类似的物体所遮蔽时),那么你所见之物已不再是它原本的模样;更确切的说,你对它产生了视觉误差。人的心识之眼同样如此,当它被无明所蒙蔽时,就会以“虚假”的方式看待诸和合所为。

      油灯的火焰依赖细细的灯芯得以燃烧,待灯心耗尽,油灯的光芒自然熄灭。一切因缘而生的事物也是如此,它们皆依其各自不同的因和缘,经历连续不断的缘起而生、缘灭而亡的过程。

        如同幻影是对原事物真实模样的一种错误影像一般,在错误的心识状态下,会将依缘而生的事物误以为是有自性的,能独立存在的。

        泡沫在水被搅动或类似情况发生时随即产生,后又突然破裂、消失。依缘而生的事物也是如此:当各种因缘聚集起来时,它们突然显现,随后有突然消失殆尽。

        梦境是人的意识处于休眠时出现的一种错误感知。依缘而生的事物也同样会被错误感知——就是说当心识处于无明(未明白事物蕴藏的潜能)状态时,就会误以为依缘而生的事物是真实存在的。

        依缘而生的事物又如闪电一般稍纵即逝,依靠因缘的聚散而生灭。

        天上云彩的聚集已消散,全凭“上天”的旨意。依缘而生的事物亦是如此,依赖人们相同的或各自不同的铭印的影响而生灭。

        上述每一个比喻都旨在揭示没有任何一个依缘而生的事物是有自性的,能独立存在的。

        以上的说明是将依缘而生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阐述。而对此更为精辟的论释出自龙树菩萨,他引用了佛陀关于人的五蕴的譬喻:

                      观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时焰,

                      诸行如芭蕉,

                      诸识法如幻。

                      佛陀如是说。

      “莲花戒”大师把最后三个譬喻——梦境、闪电、云彩——指代为“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虽然这一说法与此处的解释略有不同,但两者并不矛盾。

        概括而言,佛陀告诉我们应该“看到每一个依缘而生的事物是无常的,就如同上述的九个比喻一样,它们的本质是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明了这些偈颂旨在揭示万法(人及其他事物)都不具有自性。

        上述偈颂主要谈论的是人的无常——即我们每个人都必定会走向事业和生命的尽头。更进一步来讲(虽然这并非是本章论述的目标),该偈颂也能从铭印和潜能的角度进行诠释。,即:心识铭印创造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乃至对自己身心的感知。它们犹如一种能量——在某种环境或因缘和合之下运作起来。

        运作中的事物,比如由我们的铭印驱使而显现出的世界,乃至我们的身心,必然有其停止的一天,因为有始必有终。在佛教中,事物的灭失与生起同等的重要。当你用球棒击球时,你很肯定地知道这球将落下并滚到某处停下。同样,一旦开始做生意,则必定有生意结束的那天;人一旦出生,必将逝去;这一必然的规律,无用赘言。既然你坚信终结之日迟早会降临,现在就应试图努力确保自己的人生和经营的生意充满某种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首人生,无怨无悔——雪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