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飞坚持分享第1024天焦点网络中十期伊川焦点团队分享第90天

    读书摘录《幽微的人性》李玫瑾著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功能在淡化削弱,这虽然是一种客观趋势,但我们绝不能等闲视之。家庭功能淡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工业生产带来了生活都市化,职业社会化的趋势,使得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从结构上看家庭已由大变小,如中国已从四世同堂三世同堂变成核心家庭,只有父母与一个孩子的小家庭,从时间上看家庭时间只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在由长变短,在农业社会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背着孩子下地同出同进家人相处的时间很长,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活都市化,职业社会化,父母上班要出门在外还经常。工作在白天应酬在晚间,导致许多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要每日与父母,特别是母亲分离,要么找人代为照顾,要么被送进幼儿园上学的孩子也是如此,每日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也就4小时左右。

家庭功能被淡化的结果是,首先孩子在一天24小时内经常要面对不同的抚养人,这种抚养人的变换,不利于孩子依赖情感和社会交往情感的培养,其次父母的榜样作用也被削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代管人员如保姆,幼儿园里的老师甚至是电视,许多牙牙学语的孩子最初的言语竟然是广告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认同对象的不确定,导致现在少年儿童的价值观认同和行为认同混乱,并由此导致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增多,美国频频发生的校园枪击事件,已充分说明一些少年有异常的情感和行为,在中国。一些孩子的违法犯罪也常常超出父母的理解,在父母眼中孩子仍是那种依赖的听话的自家的孩子,结果有一天孩子因犯罪被警察带走时,才发现孩子已变得陌生可怕,甚至不像是自己的孩子。

中国有句古话,7岁看老,也就是说从7岁孩子的身上可以看出他一生的行为发展模式,现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也指出人格的核心部分,性格其形成的主要时期就在人出生至青春期之间0~12岁,为什么这一时期对人格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个体在生命的早期是相当脆弱和无能的,其生存本领甚至不及一些低等动物,人在出生后最初的几个月里完全要依赖他人,不仅需要他人提供一定的食品和衣物,还需要他人提供情感抚养,而情感抚养恰恰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心理学实验发现,在给初生婴儿提供的各种图片中,婴儿对人脸给予更多的注视和微笑,当抚养人与婴儿接触一定的阅历后,婴儿会对其产生依恋关系,每当亲人离去,婴儿会出现负性的情绪反应,而当陌生人出现或走近时,会出现警觉或恐惧反应,婴儿这种社会性微笑恋亲反应以及对陌生人出现的拒绝反应等都表明人在出生后的早期最先发育的是情绪情感活动,当婴儿这种最初的情感需要得到良好满足时,就会产生安全感并形成友好亲和温和新社会的种种性格,反之婴儿就会形成情绪不安,已经一造的士和怪异等。性格特征,这就要求在婴儿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抚养人,经常更换抚养人,不利于婴儿的情感教育,对于婴儿的情感需要抚养人不仅要给予微笑拥抱,还要给予一定的言语刺激,对婴儿的轻声细语既是情感富裕的一部分,也为婴儿今后的思维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奠定基础,如果抚养人缺乏对婴儿温柔的言语刺激,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就容易出现雨池不善于表达等特点,并由此导致不善于与人交往心理活动内轻的孤独,孤僻性格,许多变态人格和精神疾病患者具有这种内向性格。

既然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在生命的早期,那么它的关键环境也就不言而喻,家庭可谓人类的摇篮,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庭中,从一个不按事实的生物体,婴儿被抚育成能够独立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尽管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还会经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雪及工作场所。但无论我们走出的社会圆圈有多大家庭,永远是这个圆圈的轴心,也是我们的归宿,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格教育的关键场所,要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家庭。

每个有幸福童年的人都会回忆起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恩爱和对子女慈爱是每个儿童幸福成长并形成良好人格的前提条件之一,道理虽然非常简单,但是现实生活中却不尽然,常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在破坏它,比如为了追求所谓的个人幸福而插足他人家庭游戏般的结婚,而后离婚或者未婚先孕,由于各种功利目的的婚姻见异思迁的爱情等等,更为危险的是一些社会性的赞赏,也起着误导的作用,比如一些大众传媒为了追求利润而编排制作一些爱情文艺作品,这些以社会态度出现的作品常常以一种大众欣赏的姿态出现在,赞扬某些不强调责任的爱情行为,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少男少女去崇拜模仿,又使一些情感冲动修养水平不高的人去效仿追赶,从而破坏了人们对家庭的信念和应有的承诺。

当一个家庭出现裂痕残缺时,受害最重的就是那些深深依赖父母和家庭的儿童,中国曾有学者调查发现,在那些有人格障碍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中,约有45%的人拥有家庭破裂或残缺的背景,儿童难以理解父母的情感变化,看到父母不和会由最初的恐惧不安发展到厌烦家庭,看到家里缺少缺父或少母,会由最初的悲哀委屈,进而产生一种由最亲近的人抛弃而无颜见人的感受,并由此产生怨恨,不信任感,乃至敌视,这就是那些在破裂或残缺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变得怪癖冷酷愤世嫉俗的原因。婚姻虽只是男女二人的结合,然而有了孩子的家庭却不再是二人的世界,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想必早已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使用法律的手段对男女两性的结合予以约束和限制,不仅使用法律手段人类社会还通过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社会舆论等,对婚姻是以压力使其保持稳定。

家庭稳定是塑造青少年良好人格的前提,在这一前提下,父母的修养水平又决定着孩子未来的人格,父母是绝大多数人来到世上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教我们基本的生活常识,还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教我们如何做人,由于人是高级的社会动物,要能够独立的进入社会,自我生存,除了必须经过学校的教育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经过种种非知识方面的培养,比如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对人与人关系的把握,判断是与非善与恶的能力,如何体谅他人,理解他人,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关心和帮助别人,如何应付恶人的,此外还要形成对法律的。对个人行为的责任感等这些非知识性的内容大多涉及行为,而不是言语内容,他们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强迫人学习复习而接受,只有靠影响潜移默化来进行。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看,在人出生后1~2岁内主要发展的是行动能力和言语能力期间的行为大多是自发的,并在大人的奖赏或惩罚中得到鼓励或抑制。但是人从三岁起就开始出现一种认同倾向,及不知觉的模仿身边的大人,将他看到的大人的种种行为复制出来,并逐渐变为自己的行为方式,比如照顾小娃娃,模拟大人的说话口气等这时的行为模仿,犹如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的最初印记,深刻而难以抹去,父母或其他抚养人是否具有同情心,是否乐于助人,是否坚持原则,是否自信,是否具有良好的品德,甚至他们喜欢看的电视节目都会决定孩子未来的人格发展方向。与道德水准这种最初的印记,往往伴随一个人终生,所以从一个成人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他父母的影子,从一个人的修养可以看出他的家庭背景,我们在强调优生优育的同时,还必须要强调优化父母的修养与品德。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晓飞坚持分享第1024天焦点网络中十期伊川焦点团队分享第90天)